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我和我的师父】
王老师和他的“关门”弟子

发表日期:2024-09-10 来源:重症医学科,团委 作者:范雨舟 本页责编:范晓,叶立炜
人阅读

5.jpg

作者简介:

范雨舟(1995年5月出生)男,2012年加入中国共青团,现任世纪坛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


我叫范雨舟,疫情期间,是一名新时代的“逆行者”,别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当医生,我的回答是:“酷”。

在没接触重症医学科之前,在我的认知里,医生是高大的形象合并高冷的态度,但当我进入世纪坛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刹那,我瞪大了眼睛:“天哪,这才是真正的符合国标的ICU”。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抢救仪器设备,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外加抢救医护人员的忙碌身影。当我还没缓过神儿来时,一个带着自信和干练的中年男医生进入了我的视野。

他说:“你好,你就是范雨舟大夫吧?我是王锁柱医生,是你的带教老师,让我们一起共同学习和工作。”听到这发自肺腑的语言,我内心坚定了学习信念,从王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快速成长。

第一天跟着王老师负责的是一个心肌梗塞、心肺复苏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这与我在内科轮转时遇到的病人完全不同,看着化验单一片片的红色箭头,以及患者身上插满的各种管子,我一时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患者因呼吸衰竭进行了气管插管,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因为肾衰竭还做着床边血液净化;同时,因心梗面积较大,冠脉三支严重病变出现心源性休克,需要IABP辅助治疗,还看到了一系列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导管等,这一系列的抢救操作在王老师的手中犹如飞针走线般很快就完成了。

王老师看我一脸迷茫的样子,和蔼地从这个重症患者的识别及诊断治疗思维开始讲起。他对我说:首先要识别并维持患者的重要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和循环的稳定,其次要维持患者的内环境稳定和所有脏器的功能,最后要控制好血糖水平,并给与营养支持。几句话便让我对重症医学有了初步的印象和理解,也算是正式“入门”了。

在随后工作中,我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都会去请教王老师。王老师每次会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从各种监测设备的意义和如何决策治疗,到收治不同病人时的诊疗思路及重点,从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原则,到营养治疗的原则,肠外营养液的配比等等。记得那时,我对血流动力学非常感兴趣,也经常会在夜班时间与王老师探讨到深夜。这让我不再局限于监测手段和决策树等表面知识,而是从核心和基础去理解。短短几月也让我成长为可以独立管理病人的住院医生了。

独立管病人之后,又面临了重症的第二关“操作”。收治一个重病人时,往往需要完成很多临床操作,比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气管镜检查、重症超声的评估”等等。王老师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一步步教我各种操作:第一次给一位脑出血的病人气管插管、第一次给一位重症感染的病人深静脉及动脉穿刺、第一次给一位肾衰高钾的病人放置血滤导管、第一次给痰堵的病人气管镜吸痰等。每个第一次都促使着我成长和进步。王老师会在我遇到困难时鼓励我,给我讲解各种操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也会在我沾沾自喜时告诫我,操作时永远要保持小心谨慎。虽然我现在离熟练掌握这些操作还有一定距离,但也会在有时快速的完成插管,深静脉穿刺时被同事夸一句“不愧是王一针的徒弟”。从那以后,我也被科室同事们亲切称为王老师的“关门弟子”。

如今我已在重症医学科工作满两年了,也逐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住院医师,通过了院级和北京市的一系列考核。现在,我仍然在王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收治和抢救病人,可以独立完成一些抢救操作,并且有了自己对患者诊疗思路的见解。我在工作遇到难题时,也会向王老师请教和探讨,他仍然会不厌其烦地为我详尽地解答各种临床问题。我打心眼儿里非常感谢我的师父王锁柱老师,这两年来对我的悉心教导。大家也都夸赞我是王老师的好弟子,是重症医学年轻医师的小榜样。未来,我将继续牢记初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精益求精,争取早日成为优秀的重症医学科医生。

(荐稿:黄义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