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片蓝天
发表日期:2006-07-15
来源:内分泌科 作者:张 敏 本页责编:原驰
|
|
张大爷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三年前查出糖尿病也没当回事,整天乐呵呵的,从来不控制饮食,治疗更是有一搭没一搭,逢人还自夸“吃嘛嘛香”。可是一月前洗脚不慎烫伤了左脚,先是出现一个小水疱,自行挑破后,伤口创面逐渐扩大,不断流出脓液,最后整个脚都肿胀、发红、疼痛难忍,不得不住进了医院。之后张大爷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虽然得到了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但他却整天唉声叹气,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其实像张大爷这样的病人不在少数,糖尿病病人出现足部病变后,除了疼痛、活动受限等身体不适外,还要面对自己散发着恶臭、甚至深达肌肉的伤口,或是发黑坏死的肢体,心理的打击往往是巨大的。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随时都有截肢的可能,生命受到威胁,即使保守治疗也需要付出时间和金钱的代价,都可以引起病人一系列负面的心理问题,如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或是感到忿忿不平,不明白上天为何如此不公平;抑或是感到无望,怀疑医护人员的能力,甚至发生自杀的悲剧。
应该承认产生这一切心理问题是所有人面对疾病都可能出现的反应,只是轻重不一而已。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理是个复杂的问题,通常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原因,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发现,生活与工作的重大变故、挫折和心理冲突等社会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病情变化有着密切联系,焦虑、忧郁、紧张、恐惧常导致病情加剧,安定的情绪常导致病情的缓解。同时也发现糖尿病本身也可引起情绪障碍,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糖尿病并发症多,病情易波动,且大部分病人都知道此病终身相伴,所以病人一旦得知自己患病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紧张、苦闷、忧郁、失望等。另外,糖尿病患者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如失眠、烦闷、焦虑不安、情绪低沉、消极、对疾病过分担心等。
人无完人,也不可能存在超人,不要过分苛求、责备自己,“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糖尿病足患者应该振作起来,抛却心理负担,勇敢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相信医务人员的能力,坚信自己能战胜疾病,良好的心境其实也是一付良药。如果最后不得不截肢,也不要悲观失望,象棋有一招叫“丢车保帅”,手术后按上假肢照样能活动自如,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了延长。如果仅仅靠心理调整仍不能改善,还可以求助于精神科医生,依靠药物,使疾病得到控制。
作为患者家人,也要更多了解糖尿病病人的病情,例如其症状、并发症以及护理病人的方法。家人虽然爱护患者,并给予最好的支持,让患者可以百分之一百的放心让家人照顾,但这样又可能会令患者对家人过分依赖,到不如鼓励患者自立、自强。同时学会耐心聆听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一种很好的支持方法,每个人都需要别人聆听自己的苦处,关心自己的问题,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糖尿病足病人通过诉说这个渠道,也能缓解、减轻心理负担。
张大爷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心理疏导,同时自己也坚定了信心,坚持常规的糖尿病治疗,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脸上又恢复了以往的笑容。 |
| |
|
阅读全文
版权所有:8455线路检测中心 京ICP备11039022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