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正威胁着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如沙发、土豆文化(指:坐在沙发上,吃着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电视),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现象急剧增加,糖尿病发病年龄年轻化,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这些变化意味着患者步入成年时期将面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严重困扰,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承担起宣传、预防疾病和守护孩子健康的责任。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特点
v 1型糖尿病多见:1型糖尿病由于自身胰岛素严重缺乏,常常发病急、症状重,容易产生酮症酸中毒等急症,多数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
v 病情控制较为困难:由于孩子对病情了解不多,在饮食、运动、起居和药物治疗上不易配合,病情容易产生波动,血糖常较高。
v 易发生并发症:病情长期得不到满意控制,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增加,尤其是眼睛、肾脏等微血管并发症;动脉硬化发生的机会增加并提前,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
v 在有遗传倾向的肥胖儿童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患者正在增加。
预防为主,杜其源
v 对具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曾有过血糖高或曾经尿糖阳性、出生时体重在5斤以下等高危因素者,在鼓励家庭所有成员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同时,家长要格外注意帮助孩子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的摄入,避免肥胖和体重过度增加,定期进行查体,提早防范。
v 帮助孩子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疲劳、过大的压力,吃得多、不运动,长时间上网、玩游戏、看电视等,以免过早诱发糖尿病。
v 避免病毒感染,减少应激反应: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应激易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v 有意识、有重点地关注与糖尿病相关的一些表现:如多饮、多尿、乏力、体重下降、视力改变、皮肤瘙痒、不宜愈合的感染等;对于肥胖者,当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发生黑褐色样改变(似皮肤未洗干净,临床称之为黑棘皮病)时,常提示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要注意进行相关检查。
v 加强社会宣传:尤其是对糖尿病预防知识和危害的宣传,有利于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学校应加强体育活动安排,增加学生运动量,避免销售高热量、高脂肪的快餐食品,促进孩子从小养成健康行为,防患于未然。
科学调理,节其流
v 培养孩子乐观、坚强的性格,减轻其对疾病的压力:“病因忧而深,不会因忧而减”,家庭的和谐,亲情的关爱,常会使患儿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病情缓解。
v 加强孩子自我监护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训练:胰岛素是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主要的药物治疗手段,应随身携带低血糖的急救食品,如糖块、巧克力等,协助孩子监测、记录好血糖,使用好胰岛素,掌握发现和处理低血糖的方法,使血糖尽量保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v 学校和社会应给予多方面的关怀和帮助: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应尽可能在精神、思想上对患儿予以鼓励和关心,并在饮食、住宿、锻炼和学习方面为其提供帮助、便利和关注;家长要将孩子的有关病情资料、信息与老师沟通,以便在需要时能得到及时的救助。
今天的家长和社会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孩子的成功教育。然而,事业是树冠,健康是树根。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家庭和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赋予孩子健康的体魄,帮助他们快乐成长!
(本文获北京市海淀区医院协会“医学科普征文”纪念奖) (供稿:张海英) (本页责编:王占荣,M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