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震救灾,争献爱心
雪灾过后,神经科医护人员不分党内、党外积极捐款,很多同事还认购了“爱心橙”。
汶川地震后,全体医护人员都积极参加捐款活动,贺茂林主任因出国,由他人待捐了钱款,回国后又找到工会追加捐款。科室人员自发向医院送上请战书,医生、护士们都签名,要求去一线抗震救灾。
“感动式服务”先进集体提名并已2轮入围
在感动式服务活动中,科室组织全员认真学习员工手册和相关文件,要求全体医护人员从自身做起,查找问题、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力争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让患者和家属满意。
在自查自纠阶段,及时与病友中心和门诊办公室联系,将全部患者所提意见归纳分类,并制定整改措施。科室基本杜绝了不良投诉,综合满意度大大提高。
科室制定了住院患者的接待流程及健康宣教内容,并录制成光盘,做为护士工作的行为规范。
“奥运建功”,成绩突出
奥运期间,科室除积极参加各种奥运知识培训,坚持早交班后学英语,由专人负责带读,学习公共和医护常用语,每日2,3句。
奥运期间,科室遵从医院调遣:
1.抽调精神科医生一名,连续9个月专职负责社区和家庭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监护,受到街道和公安等部门的赞扬;
2.抽调住院医生一名,参加奥运外围“120”救护工作,近6个月;
3.抽调主治医生1名,参加奥运、残奥4个开闭幕式的贵宾服务;

4.科室7名护士加入城市奥运志愿者行列,共工作100小时以上。
科室获奥运服务先进集体奖,谷金素医生获区残联颁发的奥运服务先进个人奖,王丹、张彤医生获院奥运服务先进个人奖。
科室年度综合目标管理指标成绩优异
2008年,是神经内科与干部神经科整合后的第一年,面对床位100张以上、医护近100人的大科室,我们制定并实行了医疗组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将医院下达的综合管理目标值分解到月、到组,并制定详细的工作、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的量化评分表,每月根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加强了员工的团队精神,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了每位医生的各自专长,对更好的完成综合目标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室获医院综合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第一名。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均达标,其中经济收入超期望值18.7个百分点,收治病人数超目标值21.3个百分点,门诊诊次超目标值4.4个百分点。
科室获医疗保险工作绩效考核一等奖。全年医保各项指标均达到年目标值,其中收治病人数超目标值19.4个百分点。
医疗质量
在出色完成医疗工作的同时,科室开展了多项新技术,这些新项目提高了科室疾病诊断、治疗水平,提高了医疗质量。2008年,科室的神经介入诊疗例数位居北京市相同规模医院前列,并接收外院、外地转来患者;科室神经康复治疗的数量和疗效也有显著提高,目前不但承担本科室和医院其他科室患者的康复治疗,还接收外院、外地转来患者。
2008年,科室无事故、重大医疗纠纷发生,无索贿受贿情况发生,无治安消防事故发生,全年收到表扬信11封、锦旗4面、据收红包9人次,科室患者留言本上共34条表扬意见。
医疗服务
2008年,神经内科完善了救治绿色通道,加强了溶栓团队建设,缩短了科属各辅助检查项目的等候时间,增加了出诊医生人数,缩短了病人的候诊时间,普通门诊医生均为主治以上职称,全天有专家出诊,干部门诊每天开诊(上午),出诊均为高级职称医生。
科室在候诊区摆放了本科专家出诊时间、诊疗特色、常见疾病的诊疗、防治宣传展板,每2周开展1次门诊健康宣教讲座,不定期在病房举办面向病人和家属的知识讲座(全年讲课4次),并与市场部联系出版了1期神经精神科专刊。在世界“睡眠日”、“卒中日”和“痴呆日”,分别组织了大型专题咨询活动。

世界睡眠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 中国卒中日1
科室患者以病情危重、活动受限为特点,护理工作繁重、琐碎,在各级护士长精心管理下,通过全体护理人员的努力工作,全年无事故和差错发生,长期卧床患者无一例褥疮发生。
教学科研工作
圆满完成北医和卫校的教学任务,学生对教师的评估反馈均在95分以上,无教学事故发生,教研组长贺茂林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接收外院医师进修共9名,接收实习医师80余人。2008年,本硕士点毕业在职硕士2名。为提高全体人员专业技能,科室要求所有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再教育学习,并在科内进行定期专业讲课,全员完成科教处的再教育学分要求。科室注重教学基地建设工作,严格按照要求安排住院医师进行科室轮转和培训,在住院医生培训基地的检查过程中,获教育处教学基地院内检查一等奖。
科室正在开展的各级科研课题达16项之多,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篇,参编出版著作1部,孟然医生获医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多彩的科室
科室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定期召开科务会,会上除听取各医疗组的工作汇报外,还把各项决策放在会上讨论,充分听取大家意见。科室组织全员积极参加医院党政工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如:社区医疗服务(出诊、宣教、咨询等)、各种参观教育、知识竞赛、职工运动会等等。

职工运动会

革命传统教育
崇高医德,感人至深
v 细致的服务,感动患者和家属
马启华先生是脑梗塞患者,病后肢体偏瘫、行动困难、尿便失禁。入院后,医生精心拟定治疗方案,早期开始康复治疗,很快患者运动功能逐渐恢复,生活达到基本自理。在马先生即将出院时,执意要与康复治疗师合影,看到老人家脸上的笑容,大家感到无比的欣慰。

病区内住着一位植物状态的本院老职工,2005年底以缺氧性脑病、行气管切开后转入科室,当时因家属和其他科室有矛盾纠纷,对本科室也有抵制情绪,一年中,欠下大笔医疗费用。面对这种情况,大家不但没有任何埋怨的话语,还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更加精细,在大家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患者病情平稳、无并发症发生。科室的行动感动了家属,现在他们不但按时交纳医疗费用,与医护关系也十分融洽,从内心对神经内科充满了感激。
v 心与心的沟通,鼓励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08年夏季,病区内收治了一位头晕的老奶奶,刚来时情绪低落,经常躺在床上偷偷的抹眼泪。细心的护士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通过与患者耐心的沟通,得知老奶奶曾经因乳腺癌做过一侧乳房切除术,心理非常脆弱,总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为此,大家对老奶奶倾注了特殊的关爱,护士经常来到老奶奶床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她,帮助她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渐渐地老奶奶走出了阴影。由于她积极配合治疗,很快就康复了。出院那天,老奶奶激动的抱着医护人员,依依不舍的说:“是你们给了我生活的希望!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们,我会一直念着你们的!”。临行时,大家用相机保留下了那难忘的瞬间。

v 精湛医术、良好沟通,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于大海是一名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中年患者,来院时一侧面瘫伴双下肢轻度无力,但入院后病情急剧加重,短时间内出现了双侧面瘫和四肢瘫痪,并有呼吸肌麻痹的表现。由于病人为多虑性格,对加重的病情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和焦虑,家属也对病情的变化感到担心。对此,各级医生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天多次查房,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对病人给予必要的鼓励和心理疏导,“十一”长假期间上级医生还专程看望病人;临床护理工作也非常细致,早期住NICU时,患者由于情绪异常而彻夜不眠,频繁的要求护士做这做那,护士们总是微笑着答应,不厌其烦地满足病人的要求。
像于大海这样的重症格林-巴利病例,临床上并不常见,当时大家估计他的病情恢复会非常缓慢或预后不良,但由于治疗措施得当,并争得患者和家属的全力配合,病情短时间内即得到有效控制,药物加康复治疗使病情很快有了明显恢复,用病人的话说是“一天一个样”,仅一个多月时间,患者就从四肢瘫痪恢复到自行走动,生活基本自理。出院时,患者及家属非常感激。2个月后,患者再次来病房致谢,告知已经完全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