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医疗队

不久前,我随卫生局慰问团去了几内亚,看望了正在那里工作的第21批医疗队全体队员。在几内亚我看到了超越种族的博爱、看到了同志之间的友爱、更看到了远在他乡的亲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热爱。
第21批援几内亚医疗队由15人组成,分别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和拉贝地区开展医疗工作。
几内亚位于遥远的非洲西部,离北京13000多公里,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对那里的生活、工作条件艰苦早有耳闻,但亲眼所见还是超出我们想象。
首都科纳克里终年湿热、蚊虫肆虐。我们看到队员的脸上、腿上有很多被咬的包,一个队员的腿上一数37个包。几内亚疟疾、伤寒、艾滋病高发,尤其脑型疟疾死亡率极高。那里生活用水用电完全没有保障,与其说经常停电,不如说偶尔来电,队员们平时洗脸刷牙的水都必须过滤。米和面发霉长虫子,医疗队的厨师孟宪景到了几内亚的第一天就哭了,他说筛一箩面,就能筛出一捧虫子,面粉又黑又粘,自己是一个高级厨师,在这却连一锅馒头都蒸不好。
几内亚缺医少药,人均寿命只有五十岁。医院条件相当简陋,办公室狭小,没有窗户,极其闷热。病房患者拥挤,气味难闻。医生上手术前只用分给每人切成糖块大小的肥皂洗洗手,给患者冲洗伤口就是用瓶装矿泉水,手术中甚至还要哄苍蝇,术后感染率高达90%多。
在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医疗队员们每天救治大量各种病人。一位叫迪亚鲁的老人,右小腿长 了一个拳头大的肿瘤,压迫神经,疼的走路一瘸一拐。后来,他得知中国医疗队的大夫好,就上门求助。于方队长看到老人渴望的眼神,决定免费为他手术。于队长带领手术小组精心地为老人切除了肿瘤。迪亚鲁老人眼含热泪说:“虽然我没有钱,但我会每天为你祈祷,愿真主保佑你!”
在拉贝工作的四名医疗队员,成了拉贝医院的绝对主力。分队长赵爱民是普外科大夫,在拉贝开展了几乎外科专业的所有手术,而且很多手术是当地从没有做过的。因为缺电,他有一半的手术是打着手电完成的。耳鼻喉科彭洪大夫在拉贝医院做的手术数量最多,他做的拉贝第一例气管切开手术,挽救了一个2岁多孩子的生命,引起了拉贝全院的轰动。拉贝医生、患者,家属,老百姓无不感到中国医生的伟大。
几内亚的皮肤病多,国内带去的硫磺软膏很快就用光了。皮肤科李远大夫就自己配制。刺鼻的硫磺味儿经常把他呛得吃不下饭。他配制的十四种外用药,全部免费提供给了当地患者。
非洲朋友最喜欢中国的针灸和按摩。他们觉得太神奇了,既不痛苦又能治好病。拉贝的王秀刚大夫多次下乡为当地患者针灸治疗,医疗队员孟峰还应邀到科纳克里大学,为医学生讲授中医课,参加中医学研究生毕业答辩。
一天,一位20多岁的中国船员在海上作业时,不慎被钢缆绞断了四个手指。单位领导万分焦急,凌晨两点打通了于方队长的电话,于队长带着医护人员火速赶到港口接上了病人。医疗队为他做了两次手术,终于使离断的四指全部存活。小伙子望着自己痊愈的手指不断地念叨:“幸亏有我们中国医疗队。要不我肯定成了一个残疾人!”中国所有在几内亚的援外人员,都把医疗队当作他们的精神支柱和生命的守护神。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17个月,医疗队共诊治患者近4万名,做手术一千多台,到当地老乡家出诊几十次。
医疗队驻地的窗台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小礼物,有鸡蛋、香蕉、芒果、桔子或土豆,那都是当地患者为感谢这些救死扶伤的中国医生,悄悄送到驻地来的。
周茁精心照料一位女病人,一个多星期的朝夕相处,使他们情同姐妹。她给周茁写了六封感谢信、送了六件礼物。“亲爱的,我爱你,这是面包,你要吃好;亲爱的,我爱你,这是我们这里种出来的花生;亲爱的,我爱你,这是一块布料,你可以拿它做条漂亮的裙子……”六句“亲爱的,我爱你”,六件弥足珍贵的礼物,表达了几内亚人民对中国医生的深情厚谊。
拉贝医院院长眼含热泪地恳请我们,一定要保留拉贝医疗点。他说,这批中国医生在拉贝很有威望,做了很多以前没做过的手术,他们还经常半夜到医院抢救病人,连塞内加尔、塞拉利昂、马里等周边几个国家的病人,都慕名来拉贝医院找中国医生看病。
在几内亚,黑人朋友见到中国人,总会用汉语“你好”热情地打招呼。即使在几内亚政变或动乱期间,街上有示威游行甚至枪战发生,但只要是医疗队的车经过,人群总是自然地闪出一条路。在几内亚,中国医生四个字就是一张畅行的名片。
为了表彰和感谢这些在几内亚无私奉献的中国白衣天使,几内亚为21批医疗队拍摄了电视专题片《天使的心愿》,在我们访问期间,每天晚上黄金时段在国家电视台反复播放。
医疗队员最难以忍受的是生活单调寂寞和对家人的思念。听一位队员说,刚来时,他算好了在几内亚一共呆730天,然后每天在心里倒计时,脱口就能说出还剩多少天回国。
队员张亚峰出发时,妻子已经怀孕五个月,儿子是他在几内亚时出生的,父子俩的初次见面是在网上,看到儿子可爱的照片,他眼眶湿润了。
彭立彬的妻子因为严重椎间盘突出不得不手术,作为骨科大夫,他清楚这种手术的风险和痛苦,心里承受巨大的煎熬,电话打了无数,但却没有影响一天工作。
护士长周茁家里有三位老人,平均年龄80岁,其中两位有心脏病,还有一位得了恶性肿瘤。临出发前,她连老人的寿衣都买好了,真怕有那么一天赶不上回来在床头尽孝。
援非队员中流传着一句话——没打过摆子就等于没到过几内亚。打摆子就是疟疾。打上了摆子,高烧不退,浑身酸疼,忽冷忽热,大汗淋漓,刚换的床单,一会就湿透了。每当有人打摆子,其他队员就排好班,轮流陪伴,给做好吃的鸡蛋羹,按时喂药,陪着聊天。打摆子虽然是痛苦的,但是,队友们的亲情却是甜蜜的。所以队员们苦中作乐地戏称我是“第一摆”、“我已经打到第三摆了”。
国庆60周年庆典正是几内亚时间的凌晨,队员们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气势如虹的阅兵仪式,在场的所有人都掉下了激动的热泪。清晨,医疗队员们在驻地,面对祖国的方向,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他们说,在国内,从没有对“祖国”两个字理解得这样深。在远隔千山万水的几内亚,却深深地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为能够承担国家的使命而感到无上光荣。我们在这里从心底高呼——祖国万岁!
四十多年来,北京已经向几内亚派出了549人次的医疗队员,其中有8名同志长眠于那片热土。回国的前一天,我们慰问团和医疗队员到科纳克里的噶麦武公墓祭扫。深情缅怀这些为增进中几人民友谊而献出生命的同胞!
现在,第21批援几内亚医疗队的同志们仍然在非洲的热土上,践行着医者对职业和人类生命的神圣承诺,用大爱浇铸起中几友谊的桥梁,向非洲乃至全世界展示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