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125I粒子肿瘤内植入治疗恶性实体瘤

发表日期:2010-02-08 来源:乳腺外科 作者:李艳萍 本页责编:王占荣,原驰
人阅读
 
 

125I放射性粒子亦称为粒子刀,是一种极为先进的微型密封放射源。采用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放疗是原子能物理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是近代医学的高科技治疗手段之一。适宜粒子植入治疗的病种很多,其中前列腺癌应用的最广泛。

125I粒子植入的特点

放射性粒子植入最主要的特点是局部适形治疗,肿瘤靶区高剂量,而周围正常组织受量较低,这就有效地提高治疗增益系数,减少并发症,增加疗效。可用于局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因其能在肿瘤内部产生高剂量区,可以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125I粒子释放能量为27.4-31.4KEVX射线及35.5KEVγ射线,半衰期为60.1天,全衰期为400天。125I粒子术中植入治疗原发癌或扩散性肿瘤,可缩小手术的解剖范围,扩大手术的治疗范围。与远距离外放射相比,具有靶准、量大而直接,且为连续性高或低剂量率放疗的特点,从而大大改善肿瘤病人的治疗效果,但无全身放疗的毒副作用。

 
125
I粒子结构

125I粒子植入方法

通过手术或经皮穿刺(采用18号针可防辐射可视性植入器)将放射源125I粒子永久植入到肿瘤病灶内及淋巴系统周围,距离保持在1-1.5 cm。使细胞变性坏死,对肿瘤进行持久的放射性治疗,局部肿瘤控制率可达90%以上。125 I粒子植入量一般为20-40 粒(20-30mci),可根据肿瘤大小调整粒子剂量。治疗后利用CTX线平片融合技术,找出在CT扫描图上的粒子,得到真正的肿瘤内剂量分布,评价疗效及发生并发症的可能。

125I粒子植入适应证与禁忌证

局部(局限性)肿瘤,无远位转移。肿瘤最大径应≤7cm,生长缓慢,分化较好。患者kps 60分以上,无重要脏器衰竭表现。

◎ 原发恶性肿瘤,如:甲状腺癌乳腺癌肺癌肝癌胰腺癌胃肠道癌等;

◎ 局部或区域性癌症的延伸扩散部分,特别是累及重要组织,难以手术切除者;

◎ 复发性或转移癌症,病灶较孤立者;

◎ 外放疗后,由于剂量或组织耐受等原因,癌灶局部残留。

禁忌证:

肿瘤侵犯的大血管部;

纵隔肿瘤

◎ 不能耐受放疗的病人。

可能的并发症

根据粒子植入部位不同,可产生不同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感染、粒子移位、肺栓塞等。

125I粒子植入注意事项

◎ 植入方法是本疗法的重要操作步骤。既要准确地将放射源植入靶组织内,起到“定向爆破”作用,又要防止其移动,达到最大程度杀灭癌细胞,最小限度损伤正常组织及其功能的目的。因此,手术操作中必须根据肿瘤的解剖部位,判断残留癌灶的范围,采用不同的植入方法。

◎ 大血管周围禁忌放植粒子,因为粒子可穿透血管而引起大出血。

◎ 操作中必须轻柔、准确,避免损坏粒子外壳引起放射泄漏。

◎ 植入完成后,应行X线摄片,为粒子定位和计数。手术材料及手术室垃圾应用放射探测仪检测有无放射源失散。

(其他作者:李力军;荐稿:贾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