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我院受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组建第四批中国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多)医疗队。应特多方要求,作为眼科医生的我有幸加盟。
特多是英联邦国家,于是我们行前先要进行2个月的英语培训,以便更好地完成医疗工作,也有利于融入当地生活。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北京语言大学。
时隔10余年重返校园,回到书桌前,重新开始学生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感慨万千。

北语是我国最早的公派留学语言培训基地,拥有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和多年的出国人员培训经验。北语为我们这个10人的医疗队专门组建了一支6人的教师团队,包括2名外教、4名中教,内容各有侧重,风格迥然不同。
外教Wayne是典型的英国绅士,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已来中国从事英语教学7年余。他的课程主要针对我们演讲能力和技巧。很多同学结业时已能从容地用英语进行讲座了。作为客居他乡的英国人,他深知学英语需要学什么,因此他的教学穿插了许多生活用语。我们很开心地学到了如何点餐、如何购物、如何砍价、如何打招呼,如何表达感谢等等。外教Tom是个年轻的英国人,热情、开放,教学轻松幽默。他还有一个出自《三国演义》的名字——诸葛。这位诸葛先生主要针对医疗专业环境进行教学。我们每天玩角色扮演 (role-play),模拟医生进行诊疗工作。由于专业限制,当遇到神经外科的患者时,真是难煞我也!
北语的国内教师团队也同样优秀。Lulu老师听力口语都超棒,而且充满活力。通过医学影像资料,让我们学到更真实的国外医疗语境(顺便推荐一下医疗美剧《Monday Morning》)。李晓利老师的课时虽少,但内容精炼、安排紧凑,每次上课都不容我有丝毫懈怠。曾迪老师是医护人员的家属,平添了几分亲近。他相当认真负责,课程总是经过精心准备,而且不厌其烦地针对每个细节进行挖掘,为提高教学效果费了不少脑筋。还有一位前北京和睦家医院医生、百歌医学创始人、现专门从事医学英语教学的李旸老师,由于实践经验丰富,授课内容更贴近实战。
我们这些学生也是倾力配合,十个医生、九个专业,籍贯从云南到东北,年龄从工作27年的老员工到刚入院2年的新成员,年龄跨度十五岁。我们一同上课、聊天、吃饭,从陌生到熟识,从同事到朋友,从同行到战友,一切缘分使然,让这段时光充满了乐趣和回忆。
我感动于这些人的努力:一些队友夜不归家,只为恶补听说读写;一些队友回家安顿好子女后再返校学习;也有人每日骑着电动自行车送完孩子上学后自己再从南城穿北城来上学,这可是北京十余年来最冷的冬天啊!学习已经成为了医生这一群体不由自主的习惯,如此上进的群体有何理由不受人尊敬?!
重返校园,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熟悉。看着校园里的莘莘学子,真心感觉自己老了,忍不住珍惜在校园里的一分一秒,贪婪地汲取青春的气息。与临床工作相比,学生生活更单纯、规律、轻松,没有社会的纷纷扰扰,没有纠纷和医闹。美啊!
(其他作者: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