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要分清类型再对症治疗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同时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或2~3天排便1次,便秘患者每周排便少于2次,并且排便费力,粪质硬结、量少。
全身性的疾病:比如代谢方面疾病,如糖尿病,很多糖尿病的患者都会出现胃肠道功能的紊乱,既可使肠的蠕动过快,也可使肠蠕动过慢,肠蠕动过慢就可出现便秘。
慢性病:比如肾病终末期,尿毒症,或者吃的一些药物,尤其是现在常用的补钙、补铁药物,及铝制剂等等,都可造成便秘。
神经损伤:比如发生脑梗或者脊髓损伤时,排便反射不能够很好地完成,也易出现便秘。
盆底肌肉松弛:比如产后病人或者老年妇女,盆底肌肉紧张度不够,也会出现便秘。
所以临床最主要的事情,是先要排除器质性便秘,如果没有器质性便秘,通常可以通过生活、饮食的调节,或者使用药物辅助减缓或者消除便秘。
没什么病,仍然出现了便秘,这种在临床上叫做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还会引起习惯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的原因
1、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
2、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打乱了正常的排便习惯。
3、结肠运动功能紊乱: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4、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
5、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老年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致排便困难;结肠冗长。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1、改善生活方式,使其符合胃肠道通过和排便运动生理。增加膳食纤维摄取及饮水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增加运动。
2、调整心理状态,有助于建立正常排便反射。
3、治疗原发病和伴随病,有利于治疗便秘。
4、尽可能避免药物因素,减少诸类药物可能引起的便秘。
5、针对导致便秘的病理生理选用药物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应选用肠动力药,合理选用容积性泻剂、润滑性泻剂和刺激性泻剂。应避免滥用泻剂。
6、生物反馈治疗,纠正不当、无效的排便动作。
上一篇: 寒冷的冬季,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下一篇: 萎缩性胃炎距胃癌前病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