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诊断消化道出血 核素显像也能发挥大作用

发表日期:2025-04-07 来源:核医学科 作者:杜立晴 本页责编:曹翠峰,范晓,张洁
人阅读

面对存在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患者,及时且精准地判定出血部位,是实现及时止血以及开展相应治疗的关键。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肠部位出血)和结直肠出血,借助胃肠镜能够完成确诊与定位。然而,对于小肠出血而言,普通内镜难以进入该区域,消化道钡餐造影所发挥的作用也较为有限。血管造影术只有在出血率达到1ml/min及以上时,才能够探测到出血情况。与之相比,消化道出血显像在出血率达0.1ml/min、出血量达到2-3ml时,便能够探测到出血。

消化道出血显像是一种核素显像技术,主要用于检测消化道出血的部位与程度。它采用两种显像剂,即99mTc-硫胶体和99mTc- RBC(红细胞)。其工作原理为:静脉注射显像剂后,这些放射性示踪剂会随血流分布。一旦消化道存在活动性出血,显像剂便会从血管破处外溢,进入出血部位,并逐步在该区域聚集,形成放射性浓集区。借助 SPECT显像,就能观测到这一浓集区,进而实现对消化道出血的定位与诊断。99mTc-硫胶体在血清中的半衰期约为3分钟,注射显像剂15分钟后,绝大部分放射性胶体已从血液中清除,所以该显像剂并不适用于长时间显像。鉴于消化道出血通常具有间歇性特点,99mTc-RBC在临床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在显像过程中,除了出血部位会出现放射性浓聚现象外,血管异常(如血管瘤、动静脉畸形等)以及部分消化道肿瘤也可能导致放射性浓聚。

因此,要准确诊断和定位活动性消化道出血,须满足以下三点:显像剂进入肠道内;放射性浓聚区随时间推移逐渐增浓;放射性浓聚区在消化道内移动,也就是出现随时间移动的“热点”。当小肠出血位置难以确定时,可以通过静脉注射高血糖素,抑制肠蠕动,使小肠内的显像剂能在出血部位相对长时间停留。

消化道出血显像的适用情况包括:临床上存在持续消化道出血症状,但常规检查无法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部位在胃镜或肠镜无法到达之处,例如小肠出血;血管造影术结果存疑或呈阴性的患者;拒绝接受有创性或痛苦检查方法的患者;以及儿童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总之,消化道出血显像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诊断手段,助力临床医生精确判断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和程度,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荐稿:童冠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