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党群园地 >>读书感悟

家·国家·大中华 年·过年·中国年

发表日期:2021-03-03 来源:莲花西里社区卫生服务站 作者:聂海红 本页责编:李春慧,左彦
人阅读

中国人心底有两股最浓烈的情感,一个是回家,一个是过年。年,有着避凶祈福的神话传说,有着庆丰盼收的文字记载;过年,是亿万家庭团圆欢聚的集体印记;回家过年是他乡游子日思夜盼的共同心愿;全球华人中国年,是中华民族海内外炎黄子孙记忆深处的浓浓乡愁。

我的家,平凡又特殊,过的年,多样又普遍。爸爸从河北偏僻小山村里参军入伍来到北京,后来和家乡同班同学的妈妈结婚后就留在了北京。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参加工作后和浙江籍的小伙结婚了。40多年来,我在多个“家”里过年,品味“年”的味道,享受“家”的温馨,融入“年”的喜庆,见证“家”的美丽变化。咀嚼着各地年味的融融亲情,领略炎黄家族的繁荣昌盛,感悟中华文化的悠久博大。

微信图片_20210304090317.png

北京家,军营年

我生长在部队大院,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我就穿上新鞋、新衣服,扎条红头绳、围条红围巾,跟着爸爸到部队和兵叔叔一起过“军营年”。军营过年简单而热闹,我和他们一起在营院门口挂灯笼,楼门两侧贴对联,同吃年夜“会餐”饭,一起坐凳看春晚。节日期间,和兵叔叔一起参加拔河比赛,威风锣鼓,游艺活动、篝火晚会,唱歌跳舞。欢呼喝彩声代替了往日的训练口号,点燃了军营别样的喜庆。

爷爷家,河北年

小时候经常跟爸爸去河北乡下老家过年,年三十跟着爷爷一起贴对联、贴福字、贴门神、剪窗花、拜祖坟、祭灶神、放鞭炮、点烟花。然后,一家人围坐一桌吃年夜饭,爸爸和曾是红军连长的爷爷一边聊着部队的发展,一边喝着家乡的老白干,奶奶和妈妈一边嘱咐着家风的传承,一边聊着家乡的变化。我则吃着奶奶为我做的“升级”饽饽、“状元”果子。吃完年夜饭,走街串户去伯父、叔叔和亲戚家拜年,这家给个糖果核桃,那家给个三毛两毛,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含在嘴里,装在兜里,含笑进入梦乡。初一开始跟着爷爷看村里扭秧歌、演京戏、踩高跷、跑旱船,和着节拍跳,随着别人蹦,跟着队伍扭,仿着他人唱,那个乐啊,现在还记忆犹新。

微信图片_20210304090315.png

公婆家,浙江年

结婚后,随爱人去浙江公婆家过年,婆家在嘉兴乌镇,南方的过年更有另一番韵味。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一大家族二十多人围坐一屋,分坐几桌,品糍粑年糕、嚼腊肉板鸭,吃发菜荸荠,喝米酒,聊过往,欢歌笑语,其乐融融。辞了旧岁,接着给长辈拜年,从自己家里开始,然后到本家长者、家族中长辈,最后到外姓家族,一一进行“家拜”“近拜”“元拜”“团拜”。记忆最深的是节日期间小镇上的“年市”,有身着长衫讲红船故事的说书者,有头戴八角帽唱红色歌曲的合唱队,有穿着红军服演军旅题材话剧的演出团,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为年味又增添了新的色彩。

自己家,网上年

自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我们家就开始“就地过年”了。年前,网上购置“家乡货”,自己动手写春联。年三十晚上,饭桌上摆好四喜丸子、北京爆肚、红烧鲤鱼、三汁焖鸡……,然后竖起手机支架,装好“平板”电脑,点开“一家人”微信群,现场“直播”爸爸家、爷爷家、公婆家、亲戚家的“年夜景”,将过年搬上“云端”。各家的年味共品,民俗文化共享,美味佳肴呈现,习俗风情共融,南腔北调共鸣。一边浏览春晚,一边视频聊天,祝福连连,笑语不断。一同回顾儿时的记忆,讨论子女的教育,“云”浏各地的年俗,抒怀国家的发展,分享家乡的变化,数说生活的富足,畅想未来的美好。浓浓的亲情将寒冬向暖,热烈的“云聚”把年夜点燃。

微信图片_20210304090309.png

大中华,中国年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一国两制”的推进、空中走廊的拓展、高铁时代的飞速、海上交通的便捷、地下隧道的延伸、北斗组网的建成、5G技术的赋能、文化自信的引领,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载体的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拉近了“家”的距离,丰富了“年”的味道,打破了“家”的界限,赋予了“年”的内涵。今年春节,顺应形势的变化,响应政府的号召,全国上下就地过年,海内海外原地过年。于是,那些奋战在一线的疫情防控者、工地建设者、西部志愿者、脱贫攻坚者、8455线路检测中心和平者……,一份简短的快餐就是年夜饭,坚守的工作岗位就是自己家,网上的“云团圆”就是年的味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啊,无论是在河北、浙江、北京,还是在北国边陲、南方小镇、异国他乡;无论是您、是我、是他,还是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全球华人,我们“共有一个家”、“好大一个家”、我们的“大中华”!我们过的都是喜庆祥和年、欢乐幸福年、同根同源“中国年”!

阅读全文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