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的血是怎么保存的?
在临床血液制品的输注中,对于悬浮红细胞这种血液成分的保存,抗凝剂的使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液离开身体后,在短时间内就会发生凝固,在血液抗凝剂诞生之前,医生是依靠动、静脉压力差,采用连接供血者动脉和受者静脉,或者连接供、受者静脉的双联注射器助推等方式直接输注。血液抗凝保存液的发现和发展进程,决定了人类输血医学的发展脚步,今天就来说说血液抗凝保存液是如何被发明的。
1914年Hustin首先发现柠檬酸钠与血液中的钙作用,可形成可溶性的螯合物,研发出第一个血液保存液,它由柠檬酸盐与葡萄糖组成。
1915 年,Richard Lewisohn发现枸橼酸盐具有阻止血液凝固的抗凝作用,设计了一个采集抗凝血的配方。随后,美国病理学家Well用枸橼酸钠抗凝剂采集血液后,置于冷藏箱保存后再用于临床输注,取得良好效果。缺点是用这种方法保存的血液有效期短,不久就会发生溶血。此后,研究发现葡萄糖可为红细胞提供能量,延长离体后红细胞的寿命,延缓其功能、活力和形态的衰变。
1918年Hustin发现,冷藏可以延长血液保存时间,开始用柠檬酸钠作为血液抗凝剂保存血液,实现了间接输血法的诞生,这是输血发展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单纯柠檬酸钠由于不含葡萄糖,保存期仅为5天。
1943年,Loutit和Mollison研制出酸性枸橼酸盐葡萄糖(ACD)血液抗凝保存液,从1943世界大战中开始使用该抗凝剂。葡萄糖的加入延长了红细胞的保存期,新的凝血液同时解决了血液抗凝和保存的两个问题,使血液的保存期延长至21天。正因为如此,使得当时二战期间的战地血库和血液采集点规模迅速扩大,战地输血得以发展。
1957年,ACD保存液中又加入磷酸盐,枸橼酸磷酸盐葡萄糖(CPD)血液抗凝保存液研发成功。随后,在CPD基础上加入腺嘌呤成为CPD-A保存液,使血液保存期延长至35天,为规模化、系统化的血液采集、储存、运输和发放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已采用CPD-A保存液,还有对部分配方进行稍加修改的改良保存液。
纵观输血医学血液抗凝保存液的发展历史,感谢那些在历史中为输血医学作出突出的科学家,正是因为他们,才能有更多的生命被救治。
上一篇: 关于血浆输注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下一篇: 盘点世界十大最稀有血型,你是其中一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