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情况?3岁小女孩竟得乳腺癌!
几天前,一篇“3岁小女孩竟得乳腺癌!全球第三例”的文章在朋友圈内刷屏了,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医学界也在次日发布了署名文章《3岁女孩得了乳腺癌!主刀医生决定保留乳腺》,更加引燃了广大老百姓的好奇及疑惑,甚至引发了对癌症年轻化的恐惧和焦虑。
“年纪这么小就得癌症了?”“乳腺癌是怎么得的呀?”在评论中,不难发现,大家的问题十分普遍且实际。再比如“是不是因为现在小孩学习压力大?”“与当下食物安全和饮食习惯是否有关?”“与母亲的生活习惯,化妆品使用是否有关?”“是不是试管婴儿更容易得这些怪病?”“小孩得这种病是不是比成人还要命?”“我们到底该如何自救和预防?”等等等。
今天我们的乳腺专家就为大家捋清本病的来龙去脉,为大家答疑解惑。
小女孩究竟得的是什么病?
各大新闻里明确说了小女孩得的是乳腺癌,就连标题里都有写,还需要问吗?当然需要!
我们通过权威渠道了解,小女孩的病理诊断为乳腺分泌性癌,分泌性癌属于乳腺癌大家庭中的一员。在WHO乳腺癌组织学类型中,乳腺癌一共有19种亚型,现已明确某些组织学类型与预后直接相关。也就是说,不同亚型的乳腺癌,预后不尽相同。因此,准确了解是哪种类型的乳腺癌,对于决定治疗方式与判断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要科普的第一个点就是,最常见的乳腺癌亚型是,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而预后较好的亚型是,小管癌和黏液腺癌,预后最差的亚型是,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那么分泌性癌到底怎么样呢?
分泌性癌是一种罕见类型的乳腺癌,仅占浸润性乳腺癌<0.15%。由McDivitt和Stewart于1966年首先描述。最初因报道的病例均为儿童,故命名为“幼年性乳腺癌”。此后在成年人中也陆续发现相似的病例,后更名为“分泌性癌”。
组织学活检——病理检查是该病确诊的金标准。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已报道的病例中,3岁-12岁之间发病的15例患者,随访20年均仍存活。其中有个别病例出现复发,并可出现淋巴结转移。故儿童患此病预后极好,但需要长期随访,长期随访,长期随访(重要的事说三遍)。
结论: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的分泌性癌预后极佳,但随年龄的增长,预后稍差。换言之,越小得这个癌,预后越好,年纪越大,得这个病反而越不好。有意思的是,这种乳腺癌亚型的预后特点与我们通常认识到的患癌年龄越小,预后越不好的常识是相悖的。
那么,这里又有一个小小的科普点了,儿童期肿瘤多数预后很好,甚至有一大半是可以治愈的,而大部分成人肿瘤都是“老年人得的疾病”,越年轻患癌症,预后往往越差。
本病是否跟饮食、环境因素、心理压力有关呢?
这种乳腺癌亚型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大部分学者认为,本病多发生于幼年和青少年,与基因缺陷(基因突变)高度相关。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肿瘤,往往和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关系大一些。而年轻人的肿瘤则和先天基因缺陷和遗传因素的相关性更大。但不是说环境、心理因素对孩子就不重要,不好的环境会诱发基因突变,比如生活环境中频繁接触二甲苯,亚硝酸盐,放射线等。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不要惊慌,也不要焦虑,平时多关注医学科普和常识,多去了解它们,减少因未知而造成的恐惧。
其次,远离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不要吸烟,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增加锻炼,控制体脂率,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方式等等。有家族病史和高危因素的人群可筛查乳腺癌卵巢癌易感基因(BRCA基因)。对于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人群,需要提早进行专业的医学咨询,主动介入预防。
第三,学习自我乳房检查,在洗澡的时候,睡觉前都可进行,用手顺时针或者逆时针逐个象限摸一摸,然后是乳头及乳晕,检查有无异常的乳头溢液。如果触及到质地不同的区域,需要提高警惕,及早就医。有孩子的家庭,家长也应定期给孩子进行检查,不仅仅包括乳房的检查,洗澡的时候家长可以顺便检查一下孩子的全身,如果发现“新生物”,也就是以前没有,最近新长出来的东西,或者是大家都没有的(不该有的东西),不要犹豫,一定及时就诊。
作者简介:穆颖,女,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博士,首届北京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师从徐智教授,侯宽永教授,专业方向为乳腺肿瘤。
上一篇: 不科学规范治疗乳腺癌得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