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
麻醉科建立老年患者多器官并发症
一体化预警及干预体系
我国每年有超过2000万老年患者接受麻醉及手术治疗,围术期重要器官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患者预后。北京世纪坛医院麻醉手术中心每年完成手术近两万例,其中,大于65岁老年患者占比在三分之一以上。北京世纪坛医院麻醉科乔辉主任及其团队,积极响应医院党委书记陈航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要求,切合医院整体发展思路,建立完善老年患者一体化预警及干预体系。
首先,提高质控,构建老年患者麻醉与多学科评估、诊疗、预康复与随访中心。科室相继建立并完善术前评估流程及制度,推广中西医结合在老年围术期评估中的应用,构建相适应的标准;术前对老年患者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估,并积极参与多学科会诊(MDT),将围术期各器官并发症风险预警提前;完成术前评估后进行术前麻醉讨论,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术中对高危患者针对性的进行监测和干预,力争高危患者平稳度过手术期;注重术后访视,真正实践麻醉“围术期医学”理念,及早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同时,在麻醉质控的基础上,每月对高龄危重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情况进行总结,不断提高老年疑难病例麻醉的临床能力;建立老年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数据平台,纳入多纬度的诊疗数据,可基于数据平台开展多项临床研究,不断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形成临床-科研的良好结合。
第二,基于加速康复医学理念,加快老年围术期精准麻醉与智能化麻醉体系的建设。依托多模式脑监测、动态循环、容量和动态通气效果反馈监测、可视化技术、敏感生物标记物预警监测等技术,开展精准麻醉监测、精确麻醉给药管理、精准循环及容量管理、精准脑功能管理、精准通气管理、精准器官功能管理、精准出凝血管理、精准内环境管理、精准体温管理和精准镇痛管理等,减少围术期并发症,促进老年患者的快速康复。深入开展以各“器官”为切入点的一系列专题业务学习及教学活动:一是从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开始,邀请外院及内科、超声科等不同科室专家,针对不同专题开展了专家讲座、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活动;二是围绕各系统危重情况如急性冠脉综合症、肺栓塞、出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脑卒中、认知障碍等进行梳理,在原有基础上完善了相关SOP流程,进一步提升麻醉科手术室整个团队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第三、推广围术期医学理念,开展老年患者麻醉治疗学。麻醉治疗学是一门新的麻醉亚专科,广义的麻醉治疗学包括心肺复苏、急危重症的抢救以及麻醉过程中8455线路检测中心生命体征平稳和内环境正常;狭义的麻醉治疗学是指,通过运用麻醉学科的理论指导,应用麻醉学科独有的药物、器械、设备和技术,由麻醉科医师亲自操作的各项治疗手段,直接治疗患者原发的、其他专科难以治愈的难治性疾病。在临床中,针对慢性病、住院、手术等老年患者出现的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癌痛/疼痛、开设多学科联合诊治,将中医针刺、穴位电刺激、心理学干预、西医用药、可视化神经阻滞等技术结合,促进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麻醉科手术室积极响应并深入贯彻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在院领导的指导下,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带领下,打造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的学科骨干及团队,高质高效开展老年围术期管理;联合多学科、多部门优化老年围术期管理的制度流程,实现诊疗一体化,提高麻醉、手术安全与质控,为老年手术患者安全保驾护航,为手术科室做好平台支撑及麻醉保障工作;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围绕舒适化、加速康复理念,开展老年人群相关的麻醉学治疗;依托我院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平台,提高急危重症救治水平,为建立、完善老年患者多器官并发症一体化预警及干预体系,促进老年围术期诊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蓄势赋能。
(荐稿:乔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