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系统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
“康复系列培训-悬吊治疗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培训班”圆满收官
4月19日,“康复系列培训-悬吊治疗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培训班”在北京举办。本次培训由中国研究型学会系统康复医学专委会主办,8455线路检测中心承办,依托“首都医科大学培训学校”,是规范化康复系列培训的第一期。
本次培训班师资由“系统康复医学专委会”组建,8455线路检测中心康复医学科主任陈雪丽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陈亚平策划。本期培训授课老师由丰富临床经验的康复治疗师组成,邀请了马来西亚康复专家陈雨竹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培训讲师有北京世纪坛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师长武广艳、康复医师彭晓静、康复治疗师蒋妍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康复治疗师于歌、王璐,清华大学附属北京长庚医院康复治疗师张丽春。
本期培训的目标是借助悬吊治疗这一临床普遍使用的训练设备整合康复治疗技术,聚焦悬吊治疗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医生和治疗师独立进行整体评估和弱链评估,并独立制定个体化的悬吊治疗方案,熟练实施。课程设置秉承规范、实用原则,注重临床思维的建立和临床实操。
首先,陈雪丽主任致辞,宣布培训正式开始,希望本次培训能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收获。陈亚平主任积极鼓励大家学有所用,把悬吊技术真正的用起来,让悬吊设备成为治疗师的“第三只手”,预祝培训班成功举办。
随后,理论培训正式开始。
陈雨竹老师介绍了悬吊设备的基础理论,结合筋膜技术、解剖列车等知识讲解了“弱链评估”,让大家进一步深刻认识到任何治疗的前提都要进行详细科学的评估。
彭晓静医生对悬吊技术的基本概念、悬吊治疗技术适应症、禁忌症及风险评估进行了讲解,让大家了解了悬吊的优势以及做悬吊应该如何进行风险评估。
于歌老师结合人体运动介绍了多点多轴悬吊多平面的理论基础,她还具体介绍了悬吊设备及每个配件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为接下来的操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蒋妍娜老师对脑卒中患者使用悬吊训练做了整体评估介绍,比如患者年龄、疼痛、营养、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运动功能、感知觉功能、心肺功能、稳定性、协调性、平衡功能、步态分析和足底压力等,让大家了解评估的多面性和重要性。
武广艳老师介绍了脑卒中躯干的异常姿势,强调了躯干控制对四肢的重要性,核心稳定是运动前提,躯干姿势纠正与核心的直接关系,呼吸与核心的相关性。看似独立又有必然联系的躯体,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探索。
在实操培训环节,王璐老师介绍了悬吊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的整体治疗思路,并通过Brunnstrom 分期演示了如何用悬吊训练实现功能训练。
张丽春老师展示了悬吊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不同分期的整体治疗方案,并通过实际病例讲解了用悬吊训练前后患者的变化。
为保证学习质量,本期培训班还设置了培训考核环节。考试合格者将获得由首都医科大学培训学校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系统康复医学专委会联合颁发的合格证书。
本期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最大限度向广大医疗工作者和公众开放,推动康复医学领域发展。本次培训获得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广泛关注,约50余人参加培训。现场理论授课严谨生动,贴近实际临床需求,实操部分学员积极与讲师互动,考试形式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具体案例,注重建立临床思维,学员反馈收获满满。
本次培训班圆满收官。感谢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感谢各位学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展望未来,我们将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的领导下,在吉训明主任委员的带领下,持续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康复系列培训,培养康复医学人才。期待与各位同道深入交流合作,为大众健康保驾护航,共同为康复事业贡献力量。
(荐稿:陈雪丽)
上一篇: 消防安全实景演练 预防为主“药”有所为
下一篇: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