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的脾脏肿瘤,也可用PET/CT来探一探究竟?
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实质分为白髓、红髓和边缘区三部分。临床发现,脾脏肿瘤发生率较其他脏器低,发病率仅占全部肿瘤的0.03%,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①脾脏的免疫效应;②脾脏的解剖学特点;③脾脏的免疫监视能力。
通常情况下,在FDG PET/CT脾脏良性肿瘤表现为无代谢或低代谢,脾脏恶性肿瘤表现为高代谢,较其他影像学检查来说更加敏感及特异。虽不能具体明确肿瘤类型,但区分出良、恶性,对于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脾脏良性肿瘤包括:血管瘤、错构瘤、淋巴管瘤等。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类型的血管瘤:
①窦岸细胞瘤,起源于脾血窦的内衬细胞即窦岸细胞,故名窦岸细胞瘤,兼具有组织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双重特性,其发病年龄广泛,无性别差异,部分患者会出现脾亢的表现,部分患者无特异性症状。
②硬化性血管瘤结节样转化,被认为是脾内一种非肿瘤性血管病变,其主要组织形态特征为纤维硬化间质中形成多个血管瘤样结节。
脾脏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瘤、血管肉瘤、转移瘤等。相对较多见的为脾脏淋巴瘤,临床可分为原发型和继发型。根据影像学表现可分为四种:均匀弥漫型、粟粒样结节型、单发肿块型及多发肿块型。
均匀弥漫型为病变呈弥漫或小结节状分布,直径<1mm;粟粒样结节型为1-5mm的粟粒样结节;单发肿块型为单发、巨大低密度病灶,直径>3cm,边缘可规则或不规则;多发肿块型为多发、肿块直径2-10cm。
原发性脾脏血管肉瘤非常少见,其起源于脾窦血管内皮细胞,恶性度高,部分患者发现病变时就有转移,最常见的是肺转移、肝转移、骨转移和淋巴转移,因对放化疗不敏感,脾脏血管肉瘤的预后较差,脾切除被认为是唯一能使患者长期存活的治疗方法。
在FDG PET/CT,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脾脏弥漫性放射性摄取增高(超过肝脏SUV值)伴或不伴脾大。其中,CT上脾大的诊断标准是,任一径线上>12cm或横断面上超过5个肋单元或脾下缘超过肝下缘、前缘超过锁骨中线,下缘超出肋缘或低于左肾下极。通常情况下,与血液系统疾病相关,属于继发性改变的一种,但有时也可能是原发性脾脏淋巴瘤的表现。
(荐稿:童冠圣)
上一篇: 什么是淋巴水肿和淋巴显像?
下一篇: 做核医学检查如何进行辐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