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我和我的师父】
真情教诲 润物无声

发表日期:2024-09-10 来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委 作者:宋春祺 本页责编:范晓,叶立炜
人阅读

2.png

作者简介:

宋春祺,出生于1992年3月,中华护理学会重症专科护士 实习、见习护士、规培护士带教老师。获奖情况: 2015年留置针操作比赛一等奖;百年院庆演讲比赛二等奖;2016年院级优秀护士;2017年护理部青年教师比赛二等奖;2019年品管圈二等奖;2021年科普大赛三等奖、“我为患者办实事”大赛优秀奖;2021年ICU护士危重患者专科护理评估技能竞赛二等奖;2022年危重症大赛一等奖;2023年“我和患者的故事”二等奖。

 

——谨以此文,记录属于我们曾经的故事,我工作中的领路人王旭老师。愿您前程似锦,陌山花开,归来仍是少年。

 

幸福是什么呢?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答案。

是你下班后,家里有一盏灯为你亮起;是你坐在公交车上,虽然没有座位,虽然你踩着高跟鞋,透过车窗,看夜晚街景上那盏路灯所发出的光亮;是你思绪飘到远方,回想起和你最敬爱的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和十年前自己的青涩。

那时的我刚刚入职,对于初次步入社会的我而言,一切都显得陌生、无助、觉得自己很渺小,随着一个温柔的声音响起:“你是新来我们科室的护士吗?你叫什么名字?”

我回头望着眼前满面笑容的老师,心里顿时有一丝亲切,仔细端详,却被她大大的眼睛所吸引,她的眼里竟然有星星,也就是这一对视,仿佛为以后工作中的默契配合找到了答案。

作为我的老师,王旭老师会分享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技巧,帮助我更快地掌握这些技能,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让我受益匪浅。

有一件事至今难忘,那也是我上班以来第一次大抢救。北京的夏天热情似火,35度的高温天气,大家都有些困倦。午饭后患者都在午睡,科室很安静,我和王旭老师一起值班,随着一声呼喊打破了安静,只听35床家属喊着王奶奶的名字,一遍又一遍,语气由温柔变得惊恐,却听不见患者回应。当时的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而王旭老师立刻冲到患者房间,查看王奶奶的情况,我也立刻跟了上去,由于工作时间短且工作经验不足,呆愣在原地,只见她触摸颈动脉,判断患者意识状态,心外按压一气呵成,并指挥我通知医生和其他护士,推抢救车,准备简易呼吸器进行抢救。我从开始的不知所措,到通过她的耐心指导,内心仿佛有了主心骨,开始有序配合医生给药,记录抢救过程。在所有人的努力下,王奶奶恢复了意识,我见她紧紧抓住王旭老师的手,似乎有千言万语,由于太过虚弱化作眼角的一滴泪缓缓流下。我们懂她的意思,向她比了个加油的手势,她点点头睡着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奶奶最终出院,后来还送来了锦旗。上面写着“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这次抢救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价值与动力。

王旭老师除了工作能力超强,她还以身作则,向我展示专业的护理态度:对待病人的耐心、细心和同理心,以及面对压力时的冷静和从容。这些品质将伴随我的整个职业生涯。由于她是医院团委副书记,团队协作的精神在团队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当时的我作为团干部中的一员,王旭老师经常带领我们参与“老少携手”帮扶老弱活动,为独居在家的老人送去温暖;去寒暑假托管班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带着孩子剪窗花、画画、学手势舞,课堂学习内容精彩,孩子们劳逸结合也收获了许多。无论春秋冬夏,王旭老师带着我们组织义诊服务,为周边社区老人送去便利与健康。王旭老师的精神及品格为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树立了榜样,让我知道除了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外,更应该具备一种谦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护理不仅是技术活,更是需要人文关怀的职业。王旭老师会教我如何关注病人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温暖和安慰,让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关怀和尊重。

写自己的故事总是格外感人,这些故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她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教会我成长,在无数次的一起经历下,我们越发默契,亦师亦友。与王旭老师的这段师生情谊将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段宝贵经历。我会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将师父传授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为更多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一路走来十载,你看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我们依旧会是当初那热爱生活的少年!

(荐稿:黄义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