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优质护理

以学促优 突破创新

发表日期:2025-03-18 来源:护理部,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作者:殷佳谊 本页责编:范晓,张洁
人阅读

作为一名病房护士,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医院介入室,对介入手术的流程、设备、团队协作以及护理要点有了全新的认识。介入室作为医院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微创治疗任务,高效、精准的工作模式让我深受启发。


专业扎实 沉着冷静

走进介入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高压注射器、心电监护仪等。这些设备在介入手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DSA设备,能实时显示血管的影像,帮医生精准定位病变部位。与病房相比,介入室的环境更封闭,无菌要求也更严格。护士们穿着厚重的铅衣,戴着铅围脖和铅眼镜,全副武装地忙碌着,这种场景让我深刻感受到介入室工作的特殊性。

介入室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尤其是急诊介入手术,时间就是生命。参观期间,我目睹了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过程,从患者进入介入室到开通血管,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30分钟。高效的工作模式让我意识到介入室的护士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极强的应急能力和心理素质。


团队协作 默契配合

介入手术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紧密协作。参观过程中,我观察到介入室的医生、护士和技师之间配合默契,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主刀医生负责手术操作,技师操控影像设备,护士则负责患者的监护、药物准备和器械传递。尤其是在注射造影剂时,护士需要与医生和技师同步配合,确保影像的清晰度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这种高效的团队协作让我深受启发。在病房护理中,虽然我们也强调团队合作,但介入室的协作模式更加精细化、标准化。每个成员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并且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补位。这种协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手术效率,也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高标准 严要求

参观过程中,我对介入室的专科护理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介入室的护士需要熟练掌握抗凝药物的使用和监测方法。在手术中,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活化凝血时间(ACT值)调整素的用量,这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介入室护士还需要掌握血管穿刺部位的护理技巧,如桡动脉穿刺后的压迫止血方法、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等。

这些专科护理技能让我意识到,护理工作不仅是执行医嘱和完成常规操作,更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介入室护士在面对复杂病情和高风险操作时表现出的冷静与专业,让我深感敬佩。


换位思考 人文关怀

在介入室参观期间,我还注意到护士们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虽然介入手术的时间较短,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往往处于清醒状态,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介入室护士会在手术前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手术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在手术过程中不断安抚患者的情绪。例如,在注射造影剂前,护士会提醒患者“可能会感到一阵发热,这是正常现象”,这种细致的沟通让患者感到安心。

这种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让我深受触动。在病房护理中,我们往往更关注患者的生理指标,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介入室的护理经验提醒我,护理工作不仅要关注治疗效果,还要注重患者的整体体验。


终身学习 精益求精

此次参观让我对护理职业的发展有了深刻的认识。介入室的护士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护理基础,还要掌握影像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且能够熟练操作各种高精尖设备。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与实践让我意识到,护理职业的发展空间远比我想象的更加广阔。

介入室的护士还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通过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优化护理流程,提升护理质量。这种对专业的追求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更坚定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决心。


此次参观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眼界,也让我对护理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介入室的高效协作、精准操作和人文关怀都值得我在病房护理中学习和借鉴。未来,希望能将此次参观的收获应用到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荐稿:闯冬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