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牵挂·团结·骄傲

——中国第21批援几内亚医疗队侧记

发表日期:2009-01-19 来源:人力资源处 作者:田琳琳,祖春荣 本页责编:原驰
人阅读


  2008年8月16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那一天,由我院作为主派单位组建的中国第21批援几内亚医疗队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收拾行装,惜别亲人,踏上了援几的征程。为了祖国的外交事业,他们克服了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团结合作,以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水平实践着他们的誓言“为几内亚人民服务,为祖国争光”,用实际行动加深着中国与几内亚人民之间的友谊,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和医院的荣誉,做着不平凡的贡献!

  几内亚位于非洲西部,工业基础薄弱,粮食不能自给,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在这里工作,不仅需要面对非洲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低下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简陋的医疗卫生环境,更需要面对的是伤寒、恶性疟疾和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严重威胁,再加上几内亚国内时局动荡不安,可以说,医疗队的每一位成员都面临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考验,他们需要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一个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几内亚拉贝区一个医疗点

  是的,我们的队员没有让我们失望!医疗队在几内亚工作五个多月来,在于方队长和赵爱民点长的带领下,全体队员不畏艰苦,克服困难,兢兢业业,群策群力,使对几内亚的医疗援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亚斯丁医院和位于首都北部的拉贝中心医院,医疗队共接诊患者达2000多人次,主要为内外科系统、皮肤及耳鼻喉科疾病。在当地医院没有麻醉机、没有心电监测仪,无菌观念不规范的手术条件下,医疗队共开展手术40多例,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医疗队还为几内亚人民提供了按摩、针灸等各种中医传统治疗,共接诊患者1800多人次,精湛的医术得到了当地居民的一致认可。“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医疗队在完成本职医疗工作的同时,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积极对当地医务工作者进行言传身教,从每一个细节入手,从每一个观念抓起,先做朋友,再做老师,以高尚的人格和医德赢得了当地医务工作者的信任,为几内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胞相去万里,思念从此生根。在我国传统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更加想念远离祖国、远离亲人,战斗在援外医疗工作最前线的同志们!他们为了祖国的荣誉和几内亚人民的安康,把生活上的困难置之度外,把对亲人的思念和家庭的责任悄然放在心底,全心全意投入到艰苦的援外医疗工作中去,他们是当今时代最可敬的人!

  

  12月23日,几内亚总统孔戴病逝,几内亚军方随即发动政变。这个消息有如惊雷一般,触动着远隔重洋两地人敏感的心弦,也更加拉近了国内与医疗队队员心与心的距离!上至卫生部、外交部、市卫生局及我院的各级领导,下至医院的两千职工,甚至北京街头的普通百姓,都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援外医疗队的安危!粮食储备是否充足?水电资源是否受影响?驻地环境是否安全……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急于想得到的信息。封院长和人事处每天都在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远方的队员取得联系,想方设法得到前方的第一手资料,尽全力为医疗队排忧解难。中国有句老话:患难之处见真情。远方的兄弟姐妹们,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虽然他乡不是故乡,虽然远隔万水千山,但我们的心却永远靠在一起!患难面前我们守望相助,动乱面前我们同舟共济!正像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汶川地震的举国救援一样,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显示出的团结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几内亚的局势基本稳定,首都科纳克里的供水供电和通讯基本正常,医疗队队员身体状况良好,目前已经恢复日常的医疗工作。从网络上传来他们的一封封来信中,我们看到的是援外医疗队员在艰难中的乐观,在思念中的坚强;看到的是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拳拳报国之情;看到的是一批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我不想当英雄,也不是英雄,只不过做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所应该做的”!一位医疗队队员的肺腑之言,真实而感人至深,道出了队里所有共产党员的共同心声!

  

  如果说两年的援外医疗工作是一次生命的经历,还不如说是一次爱心的传承。可爱的援外医疗队员们将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埋藏在了心底,将爱心留在了几内亚,更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良好形象留在了几内亚。全体医疗队员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克服了在国内无法想象的困难,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展现了中国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赞扬和尊敬,树立了友谊使者的良好形象。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并为你们出色的工作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往文追读
  读援非医疗队员信有感 (2008-9-26)
  初到几内亚 (2008-9-19)
  中国第21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启程 (2008-8-20)
  方来英局长出席援几内亚医疗队欢送大会 (2008-8-13)
 

  (引用资料:图片引自《人在非洲》http://travel.xitek.com/1/2008/0513/1660.shtml)
  (本页责编:李春慧,MMS)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