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痛风关节炎原因何在?

发表日期:2009-12-23 来源:风湿免疫科 作者:王玉华 本页责编:王占荣,原驰
人阅读

 

 

痛风是尿酸过高引起的疾病,又称“帝王病”、“富贵病”、“酒肉病”等。

痛风的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嘌呤是合成生命遗传物质DNARNA的重要原料。体内嘌呤可由外来食物分解或体内自行合成,嘌呤经过氧化代谢产生的尿酸主要是由肾脏和肠道排出,每天的尿酸生产和排泄量维持一定的平衡,如果生产过剩或排泄不良,就会使尿酸堆积在体内,造成血中尿酸过高(即:高尿酸血症)。它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才会有第一次痛风关节炎发作,这时候才开始称之为痛风。对于从未有过关节炎发作者,只能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它只是一种生化上的异常,只要注意饮食或找出原因矫正,尿酸值可能会恢复正常,而痛风则是一种疾病状态,如果没有治疗通常会有痛风石出现,两者处理方法也不相同,故不可混为一谈。

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急性期 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24-48小时达到高峰。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第一跖趾关节受累。足弓、踝、膝、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等。

间歇期 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防治,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甚至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症状渐趋不典型。

慢性期 痛风石多在起病10年后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隆起于皮下,外观为芝麻大到鸡蛋大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

饮食控制、避免诱因是预防痛风的有效方法。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含嘌呤较多的食物主要包括动物内脏、沙丁鱼、蛤、蚝等海味及浓肉汤,其次为鱼虾类、肉类、豌豆等,而各种谷类制品、水果、蔬菜、牛奶、奶制品、鸡蛋等含嘌呤最少。严格戒饮各种酒类(尤其是啤酒),每日饮水应在2000ml以上。同时,应避免暴食酗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穿鞋要舒适,防止关节损伤,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等。

(供稿:张海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