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首都国际癌症论坛
腹膜癌诊断和治疗新进展论坛顺利召开
中国抗癌协会主办、8455线路检测中心承办的2019首都国际癌症论坛,于2019年10月25-27日在北京举行,这次盛会凝聚了来自国内外主要肿瘤防治机构的知名专家,共同探讨各种癌症的诊治新进展。在10月26日下午举办的腹膜癌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分论坛上,来自挪威和国内知名腹膜癌中心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了腹膜癌基础、转化研究结果和临床诊治经验。
腹膜癌论坛?腹膜癌是什么癌?腹膜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其中不乏医护工作者。简单来讲,如果人体是一架飞机,机腹就相当于人体的腹部,座椅、行李架就相当于腹腔里的脏器,而机舱内部表面的软包裹就是壁层腹膜,而座椅、行李架表面的软包裹就是脏层腹膜,在这层包裹物上发生的癌症就叫腹膜癌。软包裹本身长出的癌症我们叫原发性腹膜癌,而座椅、行李架上的癌症,长穿了包裹物,播散到其他部位的软包裹上我们就叫继发性腹膜癌。
以前,医学界对腹膜癌束手无策,腹膜癌患者只能无奈放弃或者保守姑息治疗,生存期很难超过半年。腹膜癌成了临床肿瘤治疗学中遗留的“老、大、难”问题。近40年来,随着对肿瘤转移认识的逐步深入,国际肿瘤学界发现腹膜癌不能一概认为是无治疗价值的广泛癌转移,而是一种可治疗的区域性播散,对于部分经谨慎选择的病例,积极的综合治疗不但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而且还有可能达到临床治愈,并在此认识基础上发展了一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策略。
本次腹膜癌分论坛主席李雁教授,是国内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临床肿瘤专家之一,经过近20年的艰难开拓,建立了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腹膜癌综合诊治技术体系,该体系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为核心,将外科治疗、热疗、化疗整合于同一次操作,通过CRS切除肉眼可见的病灶,通过HIPEC清除腹盆腔内微转移癌和游离的癌细胞,充分发挥了多种治疗模式的协同效应,达到细胞学水平的肿瘤根治术。李雁教授已主刀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癌患者1200余例。从疗效上看,患者总体生存期延长超过60%,5年生存率可达15%以上,部分患者生存已超10年,且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如患者代某,胃癌腹膜转移癌术后11年,至今仍无瘤生存。患者柯某,结肠癌腹膜转移癌术后8年余,回归正常工作岗位,至今无瘤生存。一例腹膜假黏液瘤患者在2004年手术,至今已经生存13年余。从安全性上看,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1.5%,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15%,与一般普外科大手术无显著差异。目前,李雁教授团队腹膜癌诊治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治疗受益人群遍布全国各地并辐射周边国家,并积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该技术体系,更有来自欧洲地区的医生来进修学习。
本次2019首都国际癌症论坛·腹膜癌综合诊断和治疗新进展论坛,已经是李雁教授举办的第三届腹膜癌论坛。本届论坛对腹膜癌理论创新、技术优化、标准化推广等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根据会议内容设置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基础与转化研究新进展,聚焦腹膜癌核心理论进展;第二,临床诊治新进展,聚焦腹膜癌临床诊治策略优化,中心建立与管理,腹膜癌诊治技术优化等,和腹膜癌中心诊治经验分享。
在第一部分的报告中,Milan Spasojevic教授介绍了挪威国家腹膜癌中心的发展历程和诊疗经验,分享了挪威肿瘤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癌的国家标准。不仅如此,Spasojevic教授还分享了其团队对腹膜癌治疗新药探索和转化研究的最新结果,提出了联合中国腹膜癌中心展开国际合作的迫切希望。唐鸿生教授报告了最新的《中国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这是该共识第一次会议报告,新共识首次提出了中国HIPEC方案(C-HIPEC)的四模式:预防模式、治疗模式、转化模式和综合模式。赵红平教授从细胞学水平首次观察了热激诱导人肿瘤细胞多级分裂现象,研究了多极分裂的子代细胞命运结局,以基础科学家的视角对临床热疗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赵斌江教授全面介绍了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的麻醉与疼痛管理。腹膜癌手术切除范围广、手术时间长,没有麻醉医师的保驾护航,寸步难行。陈谦教授汇报了腹膜癌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这是目前最大样本量的腹膜癌测序结果,陈教授尝试从基因角度解读腹膜癌的发生,助力腹膜癌的临床治疗。李唯教授报告了腹腔热灌注治疗的犬实验结果,提供了腹腔热灌注化疗安全性和温度控制的一手研究证据。
在第二部分的报告中,来自航天中心医院的许洪斌教授、济南市中心医院的郭培明教授、吉林省肿瘤医院的尹春柱教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的李彦芳教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孙建海教授、深圳市中医院的赵江宁教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的孙建华教授和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的张利军教授从腹膜癌中心建立与管理、腹膜癌诊治技术难点、腹膜癌综合治疗体系的优化等各个方面分享经验、总结教训、互通有无,共同展望中国腹膜癌诊治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共同面对腹膜癌诊治过程中的困难与艰辛。与会专家热烈讨论,会场氛围达到高潮。
最后,论坛主席李雁教授总结道,我国腹膜癌学科建设刚刚起步,机遇与挑战共存,我辈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患者为使命,稳扎稳打,重视人才培养,逐步国际并轨。2020年国际腹膜癌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当以此为契机,推动国内腹膜癌学科发展向国际化、标准化迈进。
(荐稿:李雁)
上一篇: 凝聚力量,重拳出击,攻坚克难,再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