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无力、疼痛的介入治疗
发表日期:2006-09-05
来源:介入治疗科 作者:刘福全 本页责编:原驰
|
|
不久前,我们介入治疗科收治了这样一位患者:男性患者,54岁,长期吸烟,糖尿病史二十余年,自服降糖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无效。2年来右下肢麻木,发凉,无力,疼痛,最近半个月病情明显加重,不能正常行走(间歇性跛行)。在当地医院诊治,拟行右下肢搭桥和截肢手术,患者闻听拒绝手术。经介绍来到我院,入院后我们对他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右侧股动脉、足背动脉未及搏动,右下肢皮温低于左侧,小腿肌肉握痛,右足拇指青紫色。这是一例典型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随着国内饮食结构的改变(摄入含脂食物增多),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检查诊断技术的改进,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有增多趋势。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以中老年男性发病居多的大、中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本病原因尚不清楚,但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低下、肥胖、血液高凝状态、吸烟、遗传等因素有关。
本病的发病年龄大多在50~70岁。男性病人比女性多见,女性病人仅占20%左右。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如腹主动脉下端或髂动脉发生闭塞,则行走后整个臀部和下肢有酸胀、乏力和疼痛,如症状发生于小腿,则提示可能为股动脉闭塞。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肢缺血加重,在安静状态下足趾、足部或小腿也会出现持续性的静息痛,在夜间更为剧烈,病人常抱足而坐,彻夜不眠。患肢足趾、足部或小腿肤色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皮肤变薄、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骨质稀疏。在严重缺血下产生趾、足或小腿部溃疡、坏疽。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更易产生,而且易演变成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可同时发生全身中毒症状。当动脉管腔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时,患肢动脉搏动随之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如闭塞在腹主动脉下端或两侧髂动脉,则双侧股动脉搏动均减弱或消失,如闭塞在一侧髂动脉,则一侧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如闭塞在股动脉下端,则股动脉搏动可扪及,但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不能扪及。故体表动脉扪诊常可初步确定动脉闭塞的部位,但需注意约有6%的正常人足背动脉也不能扪及故应结合症状和其它辅助检查来作出诊断。
在对该患者明确诊断后,我们采用超选择局部溶栓和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治疗后,患者右下肢皮温变暖,立即可触及右侧股动脉搏动,几天后可以正常行走,右下肢不适症状恢复正常,避免了截肢的痛苦和损伤,让患者的生命走向健康之路!
应用介入微创手段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在上世纪70年代取得成功。随着近几十年技术不断发展,特别介入材料的不断研发,逐渐形成了以灌注溶栓、血管成形、支架植入、血管内血栓切吸等一系列完整的技术,逐渐取代传统的治疗方法,成为治疗本病的首选,并从根本避免患者截肢的痛苦,同时该技术具有不开刀、痛苦小、可重复性强、恢复快等特点,在国外已得到普及。但在国内由于介入起步较晚,只有少数医院才能开展该项业务,致使众多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救治。令人感到无比欣慰的是,我院介入治疗科经过多年来潜心研究和不懈的努力,使众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不再为截肢而烦恼,至今已经成功治疗此类疾病570余例。 |
| |
|
阅读全文
版权所有:8455线路检测中心 京ICP备11039022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