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照我心
在建党九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也像当年的热血青年一样,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魂牵梦绕的革命圣地——延安。 宝塔山、杨家岭、枣园等一个个名字是那么熟悉,而这一个个革命历史旧址对我们来说又是那么陌生。在这些土窑洞里,曾经居住过缔造了新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窑洞内那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的陈设,始终令人难以忘怀。毛泽东旧居里那架在炕上的床;周恩来旧居里那绑着铁丝的床;朱德旧居里那默默无声的纺线车……都震撼着我的心灵。任弼时把自己的一生比作骆驼,不唯索取,只讲有奉献。这些都使我的灵魂得到启迪,令我顿悟人生、感悟生活。每一张照片,每一件物品都是一个故事,都凝聚着延安精神形成的轨迹。
通过参观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重温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辉煌革命历史。此次延安之行,我亲眼看到了当时极为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睹物思人,感慨颇深,在思想上、心灵上受到了很大震动,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简而言之,延安精神就是坚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革命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开拓进取精神。 在中共七大的旧址礼堂里,我心潮澎湃。礼堂并不宏伟,一进入就看到一群人正在举行入党宣誓,铿锵的入党誓词回荡在礼堂的上空,我不禁也想起当年我入党的情景。坐在那简朴的木板凳上,看着礼堂正上方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遥想着当年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残酷现实之间的极大差距。红军进入延安是在长征中的被动局面下作出的战略选择,与拥有先进武器的国民党力量相距甚远。在革命最艰难、最困苦的境地,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革命必将取得胜利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用小米加步枪同侵略者、同国民党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解放全中国,赢天下,得民心。学习延安精神,就是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论处于什么境地都要听党的话,跟党走。 小学的时候就学过《杨家岭的早晨》,在参观的过程中,红色标牌下的菜地引起了我们的好奇。那菜地,就是课文中提到的毛主席曾经耕作过的菜地。毛主席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带头种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领导根据地军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顽强拼搏,由弱到强。当年华侨领袖陈嘉庚来到延安,毛主席就是用这菜地里种出的菜招待这远方的客人,这与蒋介石在豪华酒店宴请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种种事件,陈嘉庚得出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党中央面对艰苦的环境和敌人的封锁,将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坡改造成五谷飘香的“陕北好江南”。美国记者斯特朗曾感叹:延安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艰苦奋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是延安留给我们深深的烙印。这也是我们制胜的法宝。 这些地方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几乎都保持着原来的风貌,看着这些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生活工作过的地方——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然而就是在这里他们创造了奇迹的十三年,一个伟大的时代,一段国人永远不能忘却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在这里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这里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诞生;在这里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论持久战》的横空出世,鼓舞起民族的信心和斗志;在这里有毛泽东思想的最终形成,指引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的延安已是物是人非。但老一辈革命家创造的延安精神却成了留给后人的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个人,要想立于世界,就必须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利器,可以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可以让一个集体更加强大,可以让一个民族更加昌盛。所以延安精神在今天这个特殊时代里,同样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成为指导我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延安之行时间虽短,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终身难忘的回忆。这些回忆将是我终生受用无穷的财富,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永远铭记的历史。 (荐稿:张平) (编者按:本文栏目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文章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
- 标签:
上一篇: 重温历史,更应懂得铭记
下一篇: 鲜红的党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