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历史,更应懂得铭记
为纪念建党90周年,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6月19日,内儿科党支部共30名党员及积极份子在支部书记马迎民、副书记游兆媛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外战争史上闻名的冉庄地道战遗址。 在车上,马书记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了党史知识,大家积极抢答,抢答之余,大家还纷纷唱起了红色歌曲,气氛非常活跃。 冉庄村地道战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进华北,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但是坚强的冉庄人民宁死不屈,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把对日寇的深仇大恨化作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无穷力量,拿起锨镐,群策群力,构筑地下长城,以自己创造的人为屏障给侵略者以致命的打击。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过的镐、铁锨、辘轳和照明灯;民兵集合、作战使用过的铜锣、军号、牛角号;士兵工厂制作的土枪、土炮、翻火子弹及使用过的工具;烈士的遗物、血衣、遗诗、资料及抗日支前用具等。展厅还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手段,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地道战的情景。在纪念馆展厅内,看着一件件珍贵的展品,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展厅,可以直接通往地道,地道距地面2米,洞内高约1-1.5米,宽约0.8-1米,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地道全长16公里,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地道的出入口设计十分巧妙,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修在靠墙根的地面,还有的建在牲口槽、锅台、井口、织布机底下等处,伪装得与原建筑一模一样,使敌人很难发现。为了充分发挥地道的优势,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顶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墙根等处,修筑了工事、枪眼。我们的八路军医护人员,在地道里设置临时战地医院,护理伤员。冉庄地道战工事具有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的特点。冉庄地道战工事还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点,“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构成了房顶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内纵横交叉的火力网,组成了一个连环的立体作战阵地。冉庄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普通的村庄,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地道的出口很隐蔽,我们走出来,直接到了村庄。村庄仍保留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农村的环境风貌,使人仿佛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83岁高龄,神采奕奕、精神矍铄的老奶奶在自己家里,给我们讲起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言语中无不流露出自豪与骄傲。当奶奶用力单脚推开地道洞口时,那敏捷的动作,让我感到一定是有什么强大的信念支撑着她。在老奶奶家院里的老槐树下,内儿科党支部2名预备党员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下午,我们参观了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的保定的直隶总督署,它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首脑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历经182年,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在中国近代史上,直隶总督署曾与不少重要事件直接相关。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保定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中心。同年10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进犯保定,总督署被占领。留守总督署的廷雍等清室官员遵照直隶总督李鸿章“以礼相待”的指令,命直隶守军撤离省城,任侵略军烧杀抢掠,然而,侵略者却在总督署大堂以纵容“拳匪”杀洋人、烧教堂的罪名嫁祸于人,将廷雍、沈家本等清室官员加以审讯,并处以极刑,枭首示众。外国侵略者端坐于总督署大堂审判中国官员,这在中华民族和直隶总督署的历史上都是奇耻大辱,也是落后必然挨打的惨痛教训。 通过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使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不禁感慨万分,冉庄地道战不愧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不愧是人民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在异常残酷的环境中,冉庄人民用坚毅、智慧和不屈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每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每一个英雄人物都是历史先驱的写照。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有理想、有坚定的国际共产主义信念。党就像引路的明星,照我前行。重温历史,我们更加应该懂得铭记!在和平时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要更加热爱我的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共产党90岁生日献礼! (编者按:本文栏目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文章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
上一篇: 财务处参加市卫生局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培训班
下一篇: 延安精神照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