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上午9点左右,急诊科前台电话忽然响起。“我是急救120,西三环新兴桥附近一大院内,六名工人在房顶进行房屋拆除时,屋顶水泥预制板忽然坍塌,就近送五名伤势较重的,请立即准备接诊。”


不到十分钟,几辆120急救车呼啸先后而至,值班大夫、护士密切协助,将五名坠落、掩埋、砸伤的患者迅速搬到接诊床上,送入急诊科。当天值班的护士长祖晓军回忆到:“我刚刚从输液室跑到接诊大厅,看见抢救室外的墙壁旁边,堆放着沾满泥土的衣裤和皮鞋,上面还有斑斑的血迹。一位脑外伤的患者,血迹已经把衬衫染红了。”
值班护士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首先向本科主任汇报情况。不到五分钟,急诊科主任王真、副主任隋新华、副主任秋爽迅速赶到现场组织工作,分诊护士为患者进行编号,带腕带,当天值班医生臧奇、叶建忠、贾光被分为三个就诊小组,开始处理情况最严重的三位患者。各组医生护士配合诊治,迅速给予患者初步检查伤情,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胸、腹的X线、B超、和损伤部位的CT检查;以及急诊检查血常规、血型、急诊病原体抗体、凝血三项,积极进行急诊手术的术前准备。
15分钟后,本院党委书记周保利、副院长徐建立来到抢救现场,迅速查伤,展开组织工作。接到通知的会诊科室脑外、普外、骨科值班医生及时到位。院外备班的急诊值班医生王啸飞、谢亦山也于从附近的家中赶到科室。至此,五个抢救小组人员迅速到位,抢救开始。
“我右侧的胳膊当时就动不了了,我感觉是自己的胳膊断了。”工人何先生说。我们从他断断续续地叙述中了解到事情的始末:当天早晨8点多,他们共八人来到工地,要拆除一间大仓库,面积数百平方米,高六七米。当时,他们都站在房顶的水泥预制板上,敲击拆除预制板。“拆除的时候,房屋一直在颤动,我就有种不详的预感。”何先生说,“忽然,我们脚下的预制板‘哗啦哗啦’全塌了,我一下子感觉天旋地转,然后就摔在地面上。胸口憋闷没发喘气,想叫‘救命’也发不出声音,右手无法动弹,我是靠左手使劲扒拉,才从废墟中爬出来的。”
抢救中,医务处主任刘东国帮助协调各部门工作跑前忙后,使得整个抢救流程顺畅;骨科医生李洪川及时跟随脑外伤患者做CT,处理伤口,积极主动地协助急诊科值班医生杨雁群进行清创缝合;骨科医生姚琦为多处骨折的患者做临时的固定治疗,初步处理完第一名患者,又接着对下一名骨科患者进行再次验伤和处理;刚刚下夜班的急诊科护士们看到医务人员紧张忙碌地工作,顾不上熬夜的疲劳,第一时间接诊支援;保安人员帮助搬运伤员,及时维持接诊区的秩序。整个抢救过程按照绿色通道的既定方案,各个环节衔接紧密,相关科室配合默契,每个环节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整个抢救诊疗持续不到五十分钟。五名患者中,有三名确诊为腰椎爆裂骨折,在快速纠正血压、稳定生命征后,及时转至手术室进行手术。一人上肢骨折,转入骨科。另外一人,脑外伤,伤势较轻,在急诊室留观治疗。
在此次抢救中,我院急诊科担当重任,经受了考验,并圆满地完成了急救任务,彰显了院级“先进集体”的良好素质,验证了科室的综合实力。经过多科室医务人员的辛勤努力,所有患者的症状已得到基本控制,生命体征稳定,急诊抢救取得了初步成效。及时的抢救,快速的确诊,为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治疗时间,保证了治疗效果。这四名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年纪尚轻,术后完全康复的可能性很大,相信他们在骨科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下,都能健康出院。
相关链接:10月25日手术室不眠夜
(其他作者:祖晓军,贾光;图片:阮前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