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读书,总是匆匆一阅,没有放下心思好好体会书中深切而饱满的感情,然而《傅雷家书》却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总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经意的就思索这份悠远的情感。《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这是家书,但又不仅仅是家书。在我看来,家书中传递的是爱的信息。
傅聪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钢琴家,但是也少不了少年时期的冲动和困惑,傅雷就是通过这一份份家书与儿子在纸面上的讨论、引导傅聪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他对儿子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话),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的成功教育在于他一直是引导着孩子走上正直做人、踏实做艺术的道路,毫不吝啬对孩子成功地赞美,也能与孩子分享不同的见解,而不是让孩子一味的顺从、听话。通篇下来,就是让傅聪学会爱自己、爱事业、爱祖国。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傅雷在一封封信中引导着孩子学会什么是“爱”:爱是自律,是勤奋,是坦诚,是成为一个对亲人、对祖国有所贡献、勇于承担的精神。
傅雷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他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其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这些是在原则方面的教育,那就是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明白自身的身份、地位。
虽然傅雷父子都是艺术家,他们的书信甚至可以当做艺术鉴赏来读,但我认为艺术对于他们是毕生的事业、毕生的追求,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对于事业执着的坚持和纯洁的追求,不能因为世俗的诱惑或是周边他人的影响而偏离了自己做人的根本。
在书中,我感受到了傅雷对生活的精益求精,对细节的好不放松。他对儿子说“提醒你一句:信中把‘自以为是’写作‘自已为是’,此是笔误,但也得提一下。”这些话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警示。
我在回想生活和工作中,有多少次我原谅了自己的不小心而为之,有多少次对于工作粗心大意,总是在安慰自己“小错误、小马虎不要紧”。殊不知这样长久下去,我们眼中被看做小事情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对自己放松了管理,又怎么会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呢?尤其是现在,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位药师,生命事关重大,用药安全又是何等重要。病人问题无小事,我又怎能对得起病人对于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呢?我们虽然过着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耕耘,但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位高权重的人的特权。只要能帮助病人解答一点疑难,落实好自己分内之事,不打折扣地执行上级命令,把每一天都过得细致精彩,历经长年累月的沉淀也会铸就一段灿烂的人生。
通过阅读我深刻的体会到“爱岗敬业”不是四个字说说那么简单。要投入自己的情感才叫爱,要追求卓越才叫敬,要勤奋的劳动才对得住人民给的岗位,要悉心钻研才能叫做自己的事业。
傅雷说“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在年轻的岁月里,我们有多少次是在空谈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而不是讨论手头工作的实施方案,有多少次是在规划人生的未来前景而忘记了明天要完成的任务,或者是在埋怨怀才不遇,或者在感叹生不逢时,却不曾催促自己加快行动的步伐。行动才是最有力的说明,实践才是最可靠的方案。我们真得应该改变一下工作的心态。放眼全市的医疗发展的问题,讨论医疗发展方向,探究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做好本职工作,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我院的发展添砖加瓦,为这个城市做出些贡献,也会让我们更有一些成就感,唯有脚踏实地做事才会真正收获经验。
在现如今的岗位上,我还是在不断地摸索,从小事做起,从小事总结,从点点滴滴中总结经验,前进的步伐才会稳健。要细细品味工作的感悟,用理性分析成败得失,在不断地提高个人修养的同时,为同事、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者按:本文栏目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文章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