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前老朋友让我书面谈谈“一带一路”由来,经认真查找资料,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交卷。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的实质是“互联互通”,即五通:政策互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文件,开启了“一带一路”的实施。
2015年10月19日,“一带一路”国家统计发展会议在陕西西安召开,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交流与合作,同商建立统计数据交换共享机制。
第71届联合国大会决议欢迎“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敦促各方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
2016年12月16日是“一带一路”国际日,全球留学生志愿者举行庆祝活动,联合国总部降旗以示欢迎。(联合国总部降下其他旗帜,独留联合国旗,是对“一带一路”国际日降旗致意,以表支持。)起因是2015年12月16日,国际七三学社前主席、香港文联终身高级顾问陈恩田代表全球1216名学者,倡议将12月16日定为“一带一路”国际日,并启动“一带一路”国际日志愿者计划。核心思想源于中国领导人倡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计划。倡议者以世界无线电爱好者约定“一带一路”国际民间代号1216为依据,并认为“一带一路”与“1216”较为谐音,便于民间记忆和流传。该节日因与电影《金帛宝甲》中民间传说《天子帛书》所述“蚕姑部落”的God's Day (天蚕节)为同一天,故也称“天蚕节”。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丝绸之路的提出: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运用。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编者按:本文栏目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文章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