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病理学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遥想当年免疫组化都是一件新鲜事儿,到如今分子检测已经遍地开花。生于新时代的我们对此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感触,但是对于老前辈们这迅猛的发展感触良多。今年距离第一次淋巴瘤学术讨论会已经整整40年(1977-2017),严庆汉教授(原病理科主任)对我们讲解了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现将其摘录如下。
“我进入病理学的世界从1958年才开始。开始从事病理事业已是五十年代,对我国解放前病理学的情况一无所知。但是淋巴瘤病理方面,本人有幸经历了一段相当激动人心的时期。那是1975年的事,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但是急风暴雨的“大潮”已经过去,人们开始冷静下来。“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比“打倒一切”、“怀疑一切”、“批林批孔”等更要深入人心,尤其在知识分子心中早就对将近十年的“革命”感到“厌恶”,并对“失去的十年”心急如焚。在这种形势下卫生部开始抓学术工作。1975年在北京召开了“肿瘤分类”讨论会。从外地请来了四位专家:上海肿瘤医院的顾绥狱、当时搬迁到四川简阳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的杨简、天津肿瘤医院的王德延和蚌埠医学院的俞孝庭(那时已经不习惯于“教授”等称谓了,所以上述几位虽然都是教授,但大家不那样称呼)。北京被邀请的是301医院的吴在东和北医的唐素恩。会议在前门东边的东交民巷空军招待所举行。
“这次会议制订出了一份《肿瘤分类和命名》,它是大家工作的准绳。心情既高兴又新鲜,因为WHO的肿瘤分类(蓝皮书)和AFIP的肿瘤图谱刚刚传到国内不久,现在我们中国有了一套肿自己的瘤分类。”
“第一次淋巴瘤学术会议是1977年10月在郑州的中州宾馆开的。虽然规模很小,除了河南省的病理同道以外,外地的只有八位参加。虽然我国起步比先进国家晚了不少,但终于有了一个开头.也就是说在此以前,我国没有开过淋巴瘤方面的专题会议”
“这次会议的里程碑意义在于:1.它是文革十年后病理学界首先恢复的一次学术活动。2.在病理学的范畴内首次将“淋巴瘤”(实际上不仅仅“淋巴瘤”,还包括淋巴结、结外淋巴组织。不仅仅肿瘤,还包括肿瘤以外的相关病变)像神经病理、皮肤病理、胃肠道消化病理、胸科病理、妇科病理、泌尿病理等等一样,淋巴组织病理也确立为一个分支。3.在上述基础上造就了一支淋巴组织病理学队伍。4.从这一次会议起接着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淋巴瘤学术会议,并形成制度,大致两年一次。”
听老教授讲那过去的事情,心情澎湃,受益匪浅。如今40年已经过去,淋巴瘤病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病理学分支,临床与病理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作为正奋战在病理学一线的病理人当然要继续努力,沿着学术的轨道,让病理学得到更大的发展,最终使患者受益。
(编者按:本文栏目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文章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