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以为便秘不是病,那你可大错特错了!

发表日期:2017-09-14 来源:干部综合科 作者:齐颖 本页责编:左彦
人阅读

便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常见的临床症状,其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急需手法辅助排便。健康人排便习惯多为一日1-2次或1-2日1次排便,粪便多为成形或为软便,少数健康人的排便次数可达3次/日,或3日1次,粪便呈半成形或呈腊肠样硬便。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便秘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且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对社区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上。

您千万别小看了便秘的危害,在结肠癌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中,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发生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疾病时,它可能成为夺人生命的凶手;而一些肛肠疾病,如肛裂等也都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早期预防和合理治疗便秘,将会大大减轻便秘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社会负担。

那么,便秘是如何发生的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正常的排便过程。肠道内容物以正常速度通过结肠各段,先到达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储存起来,达到一定容量时才进入直肠壶腹。当直肠充盈时,直肠壁受压力刺激并超过阈值时引起排便冲动,即便意。这种冲动沿着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腰骶部神经脊髓的排便中枢,再上传至丘脑达大脑皮层。如环境允许,则启动排便过程,即:盆底肌群协调活动,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松弛,同时腹肌和膈肌用力,使腹内压和直肠内压增加,协助排便动作,大便通过肛管排出体外,完成排便(图1,2)。以上任何一个环节的故障,均可能引起便秘

便秘需要就诊吗?答案是肯定的,但目前的状况是,便秘虽然发生率高,就诊率却很低,很多病人认为只要用一些泻药治疗就可以了,殊不知便秘的诊治是有很大学问的。

慢性便秘按病因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器质性便秘有以下原因:胃肠道疾病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直肠内脱垂、病、直肠前膨出、耻骨直肠肌肥厚、耻直分离、盆底病等;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硬皮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系统疾病等;许多药物也可以引起便秘,常见的如铝抗酸剂、铁剂、阿片类、抗抑郁剂、抗帕金森氏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首先应通过粪便潜血试验、肛门指诊、胃肠道X线检查或结肠镜检查以及系统性疾病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便秘,以免延误原发病的治疗时机。

慢性便秘中大多数仍然是功能性便秘,它的发生可能与心理因素、先天性异常、炎症刺激、滥用泻药及长期有意识抑制排便,或与支配肛门内外括约肌的神经功能异常有关。按动力异常可分为:慢传输型:表现缺乏便意或粪质坚硬,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延缓或结肠动力下降;出口梗阻型:常表现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或排便量少,常伴肛门直肠下坠感,常有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盆底肌失调等;混合性:慢传输型和出口梗阻型同时存在。因此,即使是功能性便秘,也应先通过排粪造影、胃肠传输试验和/或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确定便秘类型,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也是迥然不同的。

慢性便秘患者需接受综合治疗,恢复排便生理。重视一般治疗,加强对排便生理和肠道管理的教育,采取合理的饮食习惯,如增加膳食纤维含量,增加饮水量以加强对结肠的刺激,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用力排便,同时应增加活动。治疗时应注意清除远端直结肠内过多的积粪,并需积极调整心态,这些对获得有效治疗均极为重要。

在选用通便药方面,应注意药效、安全性及药物的依赖作用。主张选用膨松剂(如麦数、欧车前等)和渗透性通便剂(如聚乙二醇4000、乳果糖)。对慢传输型便秘,必要时可加用肠道促动力剂。应避免长期应用或滥用刺激性泻剂(如蓖麻油、番泻叶、酚酞(果导)、大黄等)。多种中成药具有通便作用,需注意成药成分,尤其是长期用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对粪便嵌塞的患者,清洁灌肠或结合短期使用刺激性泻剂解除嵌塞,再选用膨松剂或渗透性药物,保持排便通畅。开塞露和甘油栓有软化粪便和刺激排便的作用。如内合并便秘,可用复方角菜酸醋栓剂。

对用力排便时出现括约肌矛盾性收缩者,即出口梗阻性便秘,或称排便障碍型便秘,可采取生物反馈治疗,使排便时腹肌、盆底肌群活动协调,而对便意阈值异常的患者,应重视对排便反射的重建和调整对便意感知的训练。

对重度便秘患者尚需重视心理治疗的积极作用。外科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手术疗效需作预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