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世界糖尿病日 | 有效管理 科学控糖

来源:内分泌科 作者:程飞 本页责编:范晓,张洁
人阅读

11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

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日渐升高,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引发关注。然而,有许多糖尿病朋友,血糖监测不是不频,药物使用不是不多,到医院检查也不是不勤,但血糖控制仍不理想,糖尿病并发症早早出现者也不少见。这一方面与疾病的自然进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许多糖尿病朋友在日常自我管理中对一些要点的把握和细节的关注不到位有关。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详细讲解糖尿病防治的常识要点,避免误区,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控制糖尿病,须从调整生活方式开始  

糖尿病的基本病因就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如摄入的总热量过多,胰岛功能负担不起,血糖必将升高,从而导致一系列危害。因此饮食控制是必须的,但糖尿病饮食控制既不是简单的少食,也不是过度节食,而是兼顾糖尿病朋友胰岛功能、体重、劳动或活动强度等情况,既要稳定病情,又确保生活质量的平衡饮食。因此选取食物,既要关注“质”,也要关注“量”。

图片7.jpg

食物的“质”,需重点关注该食物是否富含高热量、高固醇、高脂肪;进食后升高血糖的速度是否很快。食物的“量”同样不可忽视,低热量食物,如进食过多,摄入的总热量仍然会很高,餐后血糖同样会升高。

烹饪方式尽量选择“涮、蒸、煮”,避免“煎、炸”等方式。同时,选择食物除了关注血糖方面,还要兼顾其他代谢异常,如高血压者,要控制高盐食品;尿酸高者,慎用富含嘌呤的食物等。糖尿病的饮食控制,不应跟着感觉、爱好、心情吃。要知己知彼,谨慎选择;有所食、有所不食、有所少食,做到饮食有度,“食”可而止。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糖尿病朋友既要“管住嘴”,还要“迈开腿”。糖尿病朋友选择运动方式和确定运动量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胰岛功能和当前血糖控制情况。

运动对于糖尿病朋友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对于胰岛功能受损严重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过量运动有时反而会导致血糖升高,甚至出现糖尿病酮症;对于肥胖、存在胰岛素抵抗、血糖控制相对较为平稳者,鼓励积极运动,有助于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

运动量方面则因人而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取,但也不能过度,以不出现心慌、呼吸困难、全身不适等为简单判断标准,贵在“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

图片8.jpg


血糖监测要规律,“点”“面”结合

糖尿病朋友的血糖监测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有目的性的过程,过于稀少或不规律的监测都会导致监测效果大打折扣,从而降低糖尿病朋友对自身血糖水平的把控。

日常监测的餐前、餐后或随机血糖仅仅反映了测定当时的血糖变化情况,而糖化血红蛋白则能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总体水平。二者择其一都将产生漏洞,需将两者定期结合测定,方能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估血糖水平。


降糖药物使用,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糖尿病目前尚无法根治,但是良好的血糖控制,对于改善预后极为重要。降糖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关注以下细节。

①降糖药物选择要结合自己的整体健康状况  糖尿病类型、胰岛功能肾及心脏功能、血脂、血压、尿酸水平及是否有并发症、伴发症等情况,都是糖尿病朋友选择治疗药物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使用药物前、后都要有针对性的给予关注。使我们的治疗尽量多方面兼顾,趋利避害。

②降糖药物选择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降糖药物选择还要考虑到一些糖尿病朋友具体的工作生活情况,在药物的剂量、剂型方面加以优化,毕竟糖尿病的治疗具有长期性,这样有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③降糖药物使用方法是否得当 不同的降糖药物具有不同的降糖机制,使用方法不尽相同。例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如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瑞格列奈、短效胰岛素等药物,需餐前使用;由于降糖作用强,易发生低血糖,进餐尽量定时定量。双胍类药在餐中或餐后服用,可减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阿卡波糖要与饭一起吃等等。使用方法对了,药物疗效才能更好地发挥。

④降糖药物是否规律使用  糖尿病慢性病,并发症危害极大。糖尿病朋友不能因为自我感觉良好、血糖稍控制好或惧怕药物副作用等原因而轻易停药、断药或频繁换药,这些行为造成的血糖波动危害会更大。当然依据血糖监测结果和病情变化适当调整也是必要的。


家庭和社会关爱不可少 

既要“限吃限喝”,又要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因此糖尿病朋友会有许多痛楚:吃药之胃痛、打针之皮痛、测血糖之指头痛、心脏病之胸痛、体重太胖导致走路腿痛等。

因此,家庭、亲友和社会对糖尿病朋友应多一份关爱、理解,少一份冷漠、埋怨;多一份督促、提醒,少一份嫌弃、旁观。情绪低落时及时鼓励,出现惰性时及时监督,病情变化时及时提醒和协助就诊。家庭关爱和支持能为糖尿病朋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健康保障。


结语:

糖尿病控制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并发症危害大;糖尿病控制之所以难,是因为“管住嘴、迈开腿”在物质日益丰富,生活更加便利、智能的现代生活里着实不易。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长期坚持的确比较困难,但如果顺其自然,不重视、不检查、不治疗,势必加重病情进展,后果不堪设想。

享受生活与享寿人生,二者要得兼,就要有所“舍得”。控,就要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治,就要把握关键点。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科学有效控制糖尿病,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