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党群园地 >>读书感悟

【感悟思想伟力 彰显青春担当】
最好的年华

——品读《苍生大医》有感

发表日期:2024-05-15 来源:团委 作者:苏子涵 本页责编:范晓,张洁
人阅读

作者:北京世纪坛医院 科技处 苏子涵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被称为“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其早期症状包括皮疹、浅色斑、局限性麻木等,病情拖延可导致眼睛失明、面部畸形和手足残疾等严重后果,造成渐进性永久损害。麻风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皮肤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有限,麻风病被视为“被风吹来的魔鬼”,外界的歧视和恐惧化作一把把尖刀,扎进麻风病人残肢的伤口。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让发病率和致死率得以控制的背后,是无数医务及科研工作者的奉献和付出,李桓英医生就是典型的杰出代表,她将毕生的精力治愈麻风病人,用最美的年华谱写麻风传奇。

 

而立之年名校毕业 不惑之年毅然回乡

25岁,李桓英留学美国,进入在医学领域享有极高声誉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深造。29岁,李桓英毕业,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批工作人员。期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贡献。优越的教育工作背景不仅让李桓英获得了宝贵的学术知识,也锻炼了她的国际视野,增强了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6岁,李桓英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已满7年,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面对优厚的工作条件,李桓英婉言谢绝。瞒着家人,李桓英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李桓英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开展“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麻风抗原检测”等工作。实验室设备简陋,她凭借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成功提取了麻风菌脂质抗原(PGL),她在自己身上做试验,道道疤痕多年后仍清晰可见。

 

已知天命明晰责任 历经百难四处行医

在回国的二十年间,为给麻风村寨的贫困百姓治疗疾病,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偏远山区,途中她多次遭遇生命危险,包括两次翻车和两次翻船的严重事故。从36岁到56岁,尽管面临艰苦和危险,她依然坚持工作,甚至在受伤后打着石膏、缠着绷带继续投入防治工作,在她的办公室里挂着的云南、贵州、四川交通图上,插满了她行医所到之处的三角旗,这些都是她辛勤工作的见证。

知天命之年,人们开始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李桓英心中的使命也愈加清晰。在麻风病普遍歧视的社会环境下,李桓英通过与患者握手、拥抱,甚至与他们共同进餐等行为,向人们证明麻风病并不可怕,引导患者消除自卑心理,让他们心情轻松起来,更好地配合治疗。

 

深入调研创新疗法 麻风患者迎来新生

为将麻风病从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转变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李桓英注重从实验室走向现场,面对面地为患者检查治疗,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56岁,李桓英调入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推广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并在1996年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行动,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

在李桓英和广大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麻风病患者数量显著下降,年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卫组织1%的标准,经李桓英亲自治愈的患者达到1万多人,为麻风病患者带来了新生。在国外,李桓英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国际资源推动中国麻风病防治工作,并以中国的成功经验促进世界麻风病防治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古稀之年奋战一线 鲐背之年毅然入党

70岁,李桓英依然坚守在麻风病防治的第一线,时刻关注治愈的麻风病人的病情复发情况以及麻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她说:“对于彻底战胜麻风病,我做的还远远不够。我愿意在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继续工作,为实现没有麻风的世界而奋斗。”

2016年,北京友谊医院党委收到了李桓英的入党申请书,她写道“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身!”95岁,李桓英完成了她的入党宣誓,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党员。她高举右拳,站在一群年轻的新党员中间,戴着鲜红的围巾,满头银发,神情坚定。她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高尚医德,用一生的实践给人们树立了学习的楷模,为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

最好的年华不仅是青春的岁月,更是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和对社会的贡献。李桓英的一生,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最高赞颂,是对奉献精神的最佳诠释,也因为她的坚持和担当,为她的每一段人生旅程都赋予了崭新的定义。她用实际行动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正如李桓英晚年所说:“我的归宿就是我的国家,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贡献给祖国!”

(荐稿:黄义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