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理障碍需从儿童抓起
发表日期:2006-07-15
来源:神经与精神科 作者:谷金素 本页责编:原驰
|
|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同时,越来越多的心理医生发现,患者之所以患病,往往是其自身的人格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就必须从塑造健全人格的层面入手。
人格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合金”。多数人的先天基础大致相当,所以后天的培养,便成为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特别是0-5岁的幼年时期,由于人格的可塑性大,因而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
0-1岁 爱的浇灌最重要
人格形成的第一个关键时期是0-1岁。这时的婴儿没有自我生存能力,完全依靠父母抚养,抚养的基础是爱,只有父母的爱与细心照料,才能使婴儿逐渐发展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他人的基本信任。相反,如果婴儿在这一时期没有得到充分的爱或照顾,将来就极易形成悲观多疑的生活态度,遇事容易焦虑。这就是不健全人格的一种表现。
1-3岁 行为训练是关键
人格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是1-3岁。这个年龄段父母应主要训练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便盆的使用,就是对儿童自控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是它第一次告诉孩子:不能随心所欲的解除苦痛,必须学会在恰当的时间地点做恰当的事。所以此时,如果父母能对孩子成功的在恰当的时间或地点的排便给予慷慨的鼓励,孩子就能渐渐学会控制自己,为形成严谨、自律的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但若此时的训练过分严格,惩罚过多,则会使孩子产生羞愧和怀疑感,长大后容易变得缺乏自信、过于刻板。虽然训练的度有时难以把握,但父母决不能因此而对孩子放任不管,否则必将造成其日后粗枝大叶,办事马虎,有始无终,松松垮垮的人格特点。
3-5岁 循序利导建自信
人格发展的第三个关键时期是3-5岁。这时的孩子已经初步摆脱了单纯的物质需要,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有所察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缠着父母问这问那:比如为什么男人和女人不一样,为什么我是妈妈生的而不是爸爸等。如果这时父母能积极的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予以适当的鼓励,就能培养出他们探索生活的基本自信。而如果父母拒绝回答他们提出的“怪问题”,甚至斥责他们,就会使他们产生罪恶感。总之,这一时期的环境决定了孩子今后对性、对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所以此时,父母千万不要用我们成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去评判他们,而应循序利导,尽最大努力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
由此可见,0-5岁的幼年期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又经过6-11岁的潜伏期和12-18岁的青春期的完善与整合,将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和稳定的人格结构。所以,希望那些年青的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注意关注孩子性格方面的培养,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三个关键时期,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及性别角色上的正确定位,使他们能在未来真正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美满幸福的家庭。 |
| |
|
阅读全文
版权所有:8455线路检测中心 京ICP备11039022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