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激素的高分泌状态,更重要的是为了部分或完全抑制肿瘤的播散。
1.密妥坦(o,p’-DDD)
密妥坦(邻氯苯对氯苯二氯乙烷)是一种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对肾上腺皮质具有特异性。40多年前,Bergenstal等人(1959)报告了首例成功应用密妥坦治疗转移ACC。现在密妥坦是治疗肾上腺皮质癌的主要药物。但目前尚缺乏大例数的术后随访来评估密妥坦的疗效。
在应用密妥坦的治疗过程中,对血药浓度的监测是很有必要的。研究表明,能使肿瘤退化缩小的有效浓度应大于14mg/l,高于此浓度的转移患者有效率可达31%-55%,而小于此浓度的未见有效者。高于20mg/l时常出现药物过量产生的副作用,所以,监测血药浓度也有助于避免其发生。
密妥坦常见的副作用为消化道症状(恶心、腹泻和食欲低下等)和中枢神经症状(疲倦、嗜睡、共济失调、眩晕及意识混乱等)。
2.细胞毒性药物治疗
对于进展期有局部或远处转移而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人,可以采用细胞毒性药物治疗。顺铂、阿霉素、依托泊苷、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链脲霉素等药物已经单个或联合应用于治疗进展期的ACC。
由于ACC的病人体内有抗多药物基因表达,其体内可以产生高水平的P-糖蛋白,作为一种药物流出泵,它可以导致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失败。在体外试验中表明,密妥坦能够通过抑制药物流出而部分逆转对多种药物的抗药性。通过这一发现,可以使用密妥坦和细胞毒性药物联合治疗。但最近的研究对于密妥坦在体内能否有效抵抗p-糖蛋白的作用表示怀疑。尽管疗效不确定,但研究表明,单独使用顺铂或与依托泊苷联合应用,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ACC有效果;对单独使用密妥坦无效的病人,联合应用密妥坦、依托泊苷和顺铂等,其中有33%-53%的病人有效,可见到明显的肿瘤缩小。
3.激素分泌抑制药物
有功能的ACC引起的激素过度分泌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且增加并发症的风险。所以,可应用肾上腺抑制剂来控制肿瘤的内分泌作用。如:酮康唑、氨基导眠能等。但其有较大毒副作用,也不能使肿瘤缩小。
4.生物技术
微阵列(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有助于鉴定ACC新的治疗靶点,研发理想的ACC小分子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实验表明,肾上腺肿瘤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呈明显高水平表达,认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可能是较理想的ACC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此外,多数ACC可表达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可与肿瘤生长因子(TGFa)结合发挥作用。现EGFR抑制剂Iressa(gefitinib)已进入II期临床实验。
(本页责编:王占荣,M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