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多年来其诊断、治疗、预后判断一直是泌尿界学者关注的热点。伴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泌尿界同仁在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不断深入,同时,对有些问题,尤其对一些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存在争议。临床工作中,在使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过程中,会出现诊治过度或诊治不足的情况。本文就当前膀胱癌诊断中存在的争议问题予以评述。
1.重视血尿的原因
血尿是泌尿系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原因很多,其中膀胱癌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膀胱癌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我们发现最小年龄只有14岁,青年人出现血尿容易忽视膀胱癌的诊断,此外,一些职业性膀胱癌患者,早期出现血尿更应该引起临床的注意。
应用5-氨基乙酰丙酸(ALA)荧光染色膀胱镜与普通白光膀胱镜相比,可以发现更小的肿瘤、卫星型肿瘤,甚至是原位癌。Markus D Sachs等通过对115例膀胱癌患者的研究,发现荧光染色膀胱镜可以提高肿瘤的检出率,通过长期随访,这些患者的肿瘤复发率也显著降低。
2.早期诊断方法的应用
虽然现代基因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在临床上,早期诊断的方法仍然以细胞诊断水平为主。近几年来,虽然出现一些分子生物学的标记,如BTA, NMP22及尿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检测等,包括新发现的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相关的胰蛋白酶和BLCA-1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不稳定。
在非移行细胞泌尿系肿瘤患者中,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特异性仍然很高,对病理类型预测能力很差,同时该检查的敏感性对于不同类型的肿瘤,比如腺癌、鳞癌等,差异较大,总体来说,敏感性较差。
膀胱癌与前列腺癌之间也有相关性。Amar Singh等人发现,膀胱癌患者再发前列腺癌的危险性要比健康人高,前列腺癌患者再发膀胱癌的危险性也比健康人高。
静脉尿路造影(IVU)作为经典的诊断方法,在许多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仍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者提出,应重新考虑在膀胱全切患者的术后随访中IVU是否必要。但对于高复发风险的患者,或者对于B超发现有肿瘤复发迹象的患者,正规的IVU随访检查还是必要的。由于移行细胞癌有多中心性的特点,膀胱癌患者易并发上泌尿系肿瘤,不可忽视,IVU检查仍然很有意义。
CIS局限于上皮内的高分级肿瘤,具有平坦的非乳头状外观。CIS可以局限性发生,可以弥散性发生,也可以与乳头状肿瘤伴随发生。CIS区域黏膜变红,轻度抬高,但有时不能发现CIS期肿瘤。CIS期肿瘤的诊断需要膀胱壁多处活检与尿细胞学检查联合应用。
3.术前准确的分期和分级——危险度的客观评价
术前应对膀胱癌患者进行准确的分期和分级,并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法。那么如何选择治疗方法呢?
分期的推荐手段:必需的临床评估,TUR以及双合诊,肿瘤基底部、前列腺部尿道、膀胱颈部活检,胸部X线检查,CT, MRI, IVP或者超声检查。膀胱镜检查加活检病理结果对确定诊断和组织类型分级很重要。对膀胱癌侵润的深度术前很难准确评定,目前最好的方法是CT。MRI对了解盆腔淋巴结转移较准确。必要时可行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活检,此法最精确。膀胱癌前列腺侵犯是一种常见情况,这些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几率也较高。术前对膀胱癌患者行尿道前列腺活检,可以准确的发现是否有前列腺侵犯,这些信息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膀胱癌患者同时伴有肾积水是比较常见的现象。Georg C Bartsch等发现,这种肾积水是一个独立的预测无复发、生存预后的指标。如果肾积水是由于输尿管开口处肿瘤引起,这类患者的预后较好。
危险度评价:低危组:单个,TAG1,直径≤3cm。高危组:T1G3,多中心,或者高复发,CIS。中危组:所有其他类型肿瘤,TA~1,G1~2,多发,直径>3cm。GX分化级别不能被评价,G1分化良好,G2分化中等,G3低分化/未分化。
(本页责编:王占荣,M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