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会说话”的基础
今天,与年轻朋友聊天,一同事说自己说话说不到点子上,特别是遇到领导时往往说不出,关键时刻语塞,词不达意。我说此问题看起简单,一句话还真说不清。 说了不等于会说,说得多也不等于会说,声音大了也不等于会说。会说话就是话要说得客观、真实、自然、独特、新颖、艺术……,说出的话让人准听、爱听、想听,富有哲理、逻辑性强。这就是说,“会说话”的基础是知识,没有知识,说话就是描出花来,也达不到正确表达的目的。 明太祖朱元璋与刘三吾微服出游,入市小饮,无物下酒,朱元璋叹道:“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三吾未及时对出,店主送酒至,听到后随口答道:“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次日早朝,将店主召去,赐官。 清乾隆时,江西萍乡人刘凤浩考中探花,殿试时,乾隆见刘凤浩是个独眼,不觉心里有点不快,便出了一个一句戏弄他:“独眼怎登龙虎榜?” 刘凤浩头也不抬当即答道:“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一听,此人有点才气,气魄也很大,倒像个人才,于是想想,又出了一句:“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是摘星汉。” 刘凤浩又随口答道:“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乾隆上联是以四方星辰为题。刘凤浩是以四季花卉相对。乾隆自称“摘星汉”,刘凤浩自称“探花郎”,既合联意,又暗合君臣身份,十分工整。乾隆大喜,从此对刘凤浩另眼相看。可见,容貌只是外表,内在的知识才是根本。 某日,纪晓岚与同仁校理《四库全书》,时值盛暑,天气炎热,屋内又书籍杂错,密不透风,纪晓岚历来怕热,只觉得汗流浃背,遂脱下衣服,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不料乾隆帝忽然大驾光临,纪晓岚来不及穿衣,又不能光帮子迎见,匆忙之中,躲在书橱后面。乾隆帝早已看见,因有心开纪晓岚的玩笑,故佯作不知,示意群臣坐下,自己随意翻书。 纪晓岚在书橱后热得难耐,好不容易听得已无人声,便探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吗?”众人大惊失色,噤不敢言。纪晓岚发现气氛不对,这才看到乾隆帝仍端坐一旁,不觉也吃了一惊。乾隆总算抓住了纪晓岚的把柄,一定让他把“老头子”的称呼说清楚,否则,就要治以大不敬之罪。 此时,纪晓岚早已镇定下来,从容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万民之首之谓‘头’,昊天之子之谓‘子’。‘老头子’之称,实为尊敬之意也。”乾隆一听,立即转怒为喜,连连称善,众人也为纪晓岚化险为夷无不折服。 以上三例都是历史上“领导”与“臣民”的对话,不难看出,丰富的知识是会说话的基础。古人讲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今天说博览群书、聪慧睿智。会说,只是所记忆知识不经意的外露和表达。当然,恭维、拍马屁、阿谀奉承等也称“会说话”,那毕竟是歪道,经不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终将遭人所唾弃。 (编者按:本文栏目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文章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
- 标签:
上一篇: “暴走族”捐助太阳村
下一篇: 《北京世纪坛医院志》编纂花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