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摘自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
所有的大山,如果没有人类的足迹,没有人类的文化,那么横亘着的也只是沟壑峰峦,危崖断壁,或雄或奇,或幽或秀,听凭沧海桑田,宇宙洪荒。
仁者爱山。中华民族从文明之初,就是一个爱山的民族,一个对山情有独钟的民族。九州方圆,三山五岳,或祈神祭天,香火缭绕,或诵经释道,晨钟暮鼓,迎日月而起舞,观云海而坐念;或举竿立幡,结义为寨;或隐居山野,归寝山陵,摇旌旗而鼓角,负柴荆而循空。中华民族的历史、宗教和神话,文明和战乱,甚至一个人,一个政治家的情怀和精神,无不与山联系在一起。
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归宿,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壮士气概。
二
狼牙山,正是这样一座山。
如果没有五壮士临崖一跃,那么狼牙山不过是一座藏在太行山脉中的千米之高、犬齿交错的无名小山,年复一年地听着易水风萧,古柏悲歌。
1941年,正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最艰苦的岁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五位战士,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在狼牙山顶,弹尽绝崖,纵身一跃!
这一跃,化做青山,化做古柏,化做英雄壮歌,化做霞光万丈。
这一跃,让狼牙山成了一座英雄山,成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国侵略的巍峨高山。它和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所有的英雄故事联系在了一起,和华夏大地上所有的名山大岳比肩同高,与阔争疆!
山秋9月,风已凉了;血染黄昏,日将落了。
五位战士挽聚在一起,耸立在生命的绝壁,塑成永恒的雕像,在夕阳残照中,化入暮色苍茫。
山脚远处,千年易水正在燕赵大地上不息地静静流淌,远望青山,呜咽风萧。
三
易水河,一直流淌在中国历史和精神的长河里,流淌在中学语文和历史的课本里,从公元前战国时代到近现代,2200多年来,不但灌溉和哺育着燕赵大地,也灌溉和哺育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人文情怀。
长久以来,一直对易水河充满着历史神往,当车驶过易水河时,导游指着远处的一段河水说:当年荆轲就是从那里渡河入秦的。我不肯相信导游说的真确,因为《史记》中记述送别荆轲的燕太子丹及宾客,是“至易水之上”,那就是说,是到了易水的上游,即今日的上易水,之后,荆轲“就车而去“,并不是直接乘船渡河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我看到了易水,站在易水河畔,站在了一段历史的起点,望着易水深流,遥想远去的时空。
那时的易水河是什么样子呢?那时,燕赵大地气候温润,沼泽纵横,河湖密布,水源丰沛,也许,这古河道应该有上百米之宽吧?而现在的易水河,河道并不宽,水流也不急,在5月的阳光下静谧的缓流,沉滤了历史的烟尘,散尽了兵戈铁马的嘶嚣。
那场悲壮的送别又是怎样的场景呢?那日,也是黄昏,“日已落尽”。燕太子丹及知道荆轲受命赴秦、投身绝地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来送别荆轲,在苍茫的暮色中,在血色的黄昏里,荆轲的挚友高渐离悲而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荆轲和而歌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众人或垂泪涕泣,或慷慨瞋目。
荆轲乘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融入在晚霞残照、幽燕雾霭之中。
留在易水河畔的是燕太子丹及宾客们的远望,也留下了一句壮怀激烈,不欺其志,名垂后世的千古绝唱。这一唱横越千年,声贯华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元素和文化符号。
四
狼牙山和易水河同出燕地。梳理跌宕的史迹,寻找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脉络,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燕赵文化,必然会在燕赵文化中找到一种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元素。
自古燕赵多悲士。燕赵文化具有一种刚烈悲壮的侠士特征。他们既侠亦士,珍惜名誉,行己有耻,生不苟合,死不苟且;他们恪尽职守,极尽职责,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立意皎然,不欺其志;他们重义守信,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他们追求成功,不惜付之生命,而且更加追求超越生命意义的精神完美的人格成功。
环审荆轲左右,透观荆轲身后,就有许多这样的侠士,死的又岂止荆轲。田光死了,仅仅燕太子丹一句话“愿先生勿泄”,田光便自刎守密;樊于期死了,仅仅荆轲一句话“愿得将军之首”,樊于期便献出头颅;秦舞阳死了,愿与荆轲同往;高渐离死了,能与其唱和默契者,惟荆轲也,高渐离不惜以剜目之残身,举筑扑击秦王而被杀身亡,最后的生命与荆轲完成了一次壮烈的合唱。
与其说荆轲是在反抗秦国的侵略和吞并,8455线路检测中心燕国的独立而死在秦王剑下,不如说荆轲在易水河畔就自我划上了生命的句号,抱着必死的决心,义无反顾,投身强秦绝地.。虽然历史不可以假设,但是作为侠士的荆轲,即使刺杀秦王成功,逼秦王立契为约,不犯燕国之地,谁能说荆轲最终不会自绝其命,以谢田光、樊于期、燕太子丹呢?因为他是侠士,侠士就有侠士的精神。
这就是一种侠士的精神。他们都以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表达着一种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忠诚,对理想的忠诚,对信义的忠诚。
燕赵文化的这种精神特征衍化、吸纳、汇聚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精神和性格,构建起华夏文化的精神脊梁。仅仅在近百年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就有无数中华壮士用生命上演了这样的慷慨悲歌,包括狼牙山五壮士。
很巧,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述了五位侠士,而且不无感慨地注明了他们出现的周期。司马迁说“(自聂政)其后二百二十年余秦有荆轲之事”。
而与荆轲同出燕赵大地,同出易县,自荆轲之事后二千一百六十八年,在距易水河不远的狼牙山顶,又有五壮士慷慨舍身,雷霆一跳。
五
他们可以不跳崖。他们可以沿着大部队撤离的方向边打边退,这样,他们退可以获援于大部队,进可以阻击日伪军,既可攻敌,也可自保。但是,他们没有选择这个方向,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与大部队相反的方向,把敌人引向了山顶,也把自己置身于绝壁。
他们可以不跳崖。他们可以在完成阻击,把日伪军引向山上之后,分散为零,藏身于初秋茂密的丛林中。但是,他们没有分散,没有隐藏,他们相随在一起,不散不弃,紧紧地牵制着敌人,让日伪军始终判认他们就是八路军主力,也让他们自己置身于绝境之地。
当他们退到山顶时,他们只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缴枪投降,一种是舍身取义。
他们砸毁枪支,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掷向敌寇,向着残阳血色,向着大山危渊,向着历史深处,纵身跃去,再一次上演了必将载入史册,彪炳千秋,惊天地、泣鬼神的壮士悲歌。
他们是谁?他们是八路军五位普通兵士,班长马宝玉,战士胡福才、胡德林、葛振林、宋学义,最小的21岁,最大的不过28岁,我们可能无法一一准确地记住他们的姓名,而“狼牙山五壮士”已经成为他们集体的名字。他们来自哪里?他们都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其中4位就来自燕赵大地。
他们不会不知道易水河,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一个名叫荆轲的人,以及一种壮义的精神和易水河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他们身上,就流淌着这种血脉、滋养着这种性格,传承着这种精神。他们不但是八路军的壮士,也是国家的壮士,更是华夏民族的壮士。
六
五月的阳光是灿烂的,照亮着狼牙山的绿岭群峰,苍松翠柏;五月的阳光是欢唱的,荡漾着易水河的碧波微澜,长歌短吟。
今天,这座在战国时期就以"狼山竞秀"成为燕国十景之一的狼牙山,仍然是游览胜地,也是河北省爱国教育基地,人们在“绿色”旅游的同时也沐浴着“红色”洗礼。
缓步攀行在山路上,穿行在丛林中,寻找当年五壮士抗敌的路径,踏踪着一段消逝的足迹;临风踱步在峰顶,凝目远眺当年五壮士跳崖的断壁,遥望着一段远去的历史。
今天,尽管人至其地,身置其景,但是,我还是无法体味到当年的危难,更无法体味到五壮士当时的壮义之情。今天,同在这样的危难之时,我在想,我们真得也能舍身一跳吗?抑或为了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我们能牺牲个人、在所不惜吗?我们不要忽略了也不应该忽略了,当年,列随在日寇队伍里的,追剿八路军五壮士的,还有伪军,还有汉奸。
在这五月的周末,在山路络绎相随的人群里,也有一队一队的人,他们举着党旗,穿登山路的崎岖,向着山顶奔去。
在峰顶的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下,一队人群正高悬党旗,举拳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此时此地,在峥嵘险峻的狼牙山顶,这誓言荡气回肠,一如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不朽精神,化入狼牙山的清风,汇入太行山脉的千山万岭之中。
后记:2011年5月28日-29日,机关第一党支部组织党员教育活动,到河北省易县参观狼牙山,遂写此文,以纪念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编者按:本文栏目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文章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