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源性胸痛
发表日期:2008-10-06
来源:干部综合科 作者:齐 颖 本页责编:原驰
|
|
|
|
提起胸痛,人们大都会想到心脏病或肺部疾病,其实还有一大类胸痛原因往往被忽视,那就是食管源性胸痛。非心源性胸痛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约50%来自食管因素。由于食管源性胸痛易与心源性胸痛相混淆,因此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食管源性胸痛是指由食管疾病或食管功能障碍引起的胸痛,常见的引起食管源性胸痛的疾病有: 1.胃食管反流(GER)和反流食管炎(RE),是食管源性胸痛的最常见的病因。 2.食管动力障碍:包括食管体部高幅蠕动性收缩、“胡桃夹”食管、弥漫性食管痉挛、贲门失弛缓、高压型食管下括约肌以及一些非特异性食管运动异常等。
食管源性胸痛有哪些常见表现?
1.胸痛:食管源性胸痛的特点与“心绞痛”疼痛极为相似。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挤压性绞痛,如源于反流性食管炎者可呈烧灼样疼痛,也可为钝痛,多在饭后30~60分钟发生。刺激性食物、运动、情绪紧张均可诱发,亦可自发性发作。 疼痛可向下颌、颈部、上肢或背部放射,部分病人疼痛发作与进食、体力活动和体位(如卧位和弯腰)有关。部分患者口服抗酸剂和硝酸甘油疼痛可缓解。食管源性胸痛患者胸痛发作可自发性,如弥漫性食管痉挛。反流性食管炎病人多有夜间反流发生,因此胸痛发作常在夜间,应注意与“变异型心绞痛”鉴别。
2.食管症候群:包括烧心、反酸、上腹部灼烧感、吞咽困难或吞咽痛等。其症状的轻重与原发病有关,例如弥漫性食管痉挛,患者多有进食疼痛、哽噎感,进食刺激性食物可诱发。
3.食管外症候群:继发于胃食管反流的食管源性胸痛,当夜间反流严重时,吸入导致慢性肺支气管病变,患者主诉有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或哮喘。食管裂孔疝患者,胸痛是典型和经常性的,当嵌顿时发生呕吐、腹痛。自发性食管破裂者,胸痛呈窒息样、濒死样,并可伴有呼吸、脉搏加快和休克。这些食管外和全身的症状和体征,不仅提供了食管源性因素的线索,同时也是与心源性胸痛重要的鉴别要点。
食管病变为何会引起胸痛症状?
1.酸反流引起胸痛的机制 (1)胃内酸性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对食管黏膜、神经、肌肉的损害,并继发食管运动异常,导致胸痛。 (2)超敏感性食管(super sensitive esophagus,SSE),主要表现在食管对机械性扩张的超敏感性、对酸敏感性以及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
2.食管痉挛时可产生挤压性心绞痛样胸痛,可同时伴有吞咽困难,多在进食或进食后发生,也可以在运动或情绪紧张时发生,疼痛位于胸骨后或胸骨下,向肩、背部放射。
如何诊断食管源性胸痛?
1.食管源性胸痛有以下临床特点 (1)与性别、年龄相关,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50岁后; (2)疼痛多在吞咽时发作或加剧,常发生于餐后1小时,持续4~5分钟 放射至肩部; (3)疼痛常位于胸骨后,有研究证明当食管发生痉挛或胃食管大部分患者伴有胸痛,39%在胸骨后,35%在剑突下,1/3 的患者向后背放射,后者可能是与心绞痛鉴别的重要线索; (4)常伴有食管疾病的其他症状如非进行性吞咽困难、烧心、反酸和夜间反流等; (5)胸痛伴有食管形态学病变者,除胸痛外,有较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胸痛伴有食管运动障碍者,除胸痛外,部分患者缺乏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
2.诊断程序 反复发作性胸骨后或胸骨下疼痛的患者,首先应进行心脏方面的检查,常规心电图、运动实验等检查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冠脉造影。如无阳性发现,应考虑是否有食管因素存在。食管钡剂造影亦是常规的初筛检查,可疑者可行内镜检查以确定食管有否食管炎、肿瘤以及裂孔疝等。食管动力检查在分析胸痛原因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1)24小时食管pH 监测:应用便携式24小时食管pH 连续监测法,可连续监测食管pH 变化,并可结合胸痛发作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胸痛发作是否与食管酸反流有关; (2)食管测压:食管测压是诊断食管动力异常的重要手段,不论是应用灌注式抑或是气囊测压法,均可对食管运动异常进行诊断,特别是与食管pH 监测同步记录仪,更广泛应用于食管源性胸痛的诊断。特别对弥漫性食管痉挛、贲门失弛缓症以及食管蠕动异常等食管运动障碍,食管测压是一项重要的检测手段,也可对胸痛发作与食管蠕动异常的关系进行全面评估与分析。 并非每个疑为食管源性胸痛患者都需作上述各项检查,应根据临床特点,选择必要的检查方法以确定胸痛的食管方面病因学。
食管源性胸痛如何治疗?
食管源性胸痛的治疗首先应缓解症状,消除患者对“心脏病”的恐惧心理,同时积极地针对不同的食管疾病进行病因学治疗。
1.胃食管反流的治疗:以预防反流、减少胃酸分泌和促进胃酸清除为原则。药物治疗包括: (1)抑制胃酸分泌:H2 受体阻滞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及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均能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少酸性胃内容物对食管黏膜、肌肉及神经的刺激和损害,以缓解疼痛; (2)促动力药物:甲氧氯普胺(胃复安)为多巴胺受体(中枢及外周)阻断剂,多潘立酮为多巴胺外周阻滞药,均能提高LES 压力,而对食管运动无大的影响,可减少酸性胃内容物的反流及减少对食管的刺激。莫沙比利为非抗多巴胺受体的药物,作用广泛,有促进全消化道运动作用,可增加LES 压力和食管下端的蠕动,促进食管对酸性胃内容物的清除,缩短食管与酸性反流物的接触时间,从而减少食管的损害,以缓解疼痛; (3)对反流较严重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如胃底折叠术等。
2.食管运动障碍性胸痛的治疗:以减少异常蠕动的发生,缓解痉挛为原则。 (1)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旨在降低LES 压力,并使之吞咽后松弛和恢复食管正常蠕动,缓解疼痛。钙离子拮抗药(硝苯地平和硫氮酮)、平滑肌松弛剂(肼屈嗪等),均可缓解症状。严重吞咽困难伴胸痛者可用气囊或金属及塑料扩张器行扩张治疗,无效者可行食管括约肌切开术; (2)食管蠕动失调和高张性食管性胸痛的治疗: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弥漫性食管痉挛、胡桃夹食管、高压性LES 和非特异性食管运动障碍等的症状,常用药物有硝酸甘油类(硝酸甘油和硝酸异山梨酯)、抗胆碱能药(盐酸双环维林等)、钙离子拮抗药(硝苯地平、硫氮酮等)、平滑肌松弛剂(肼屈嗪等)。此类患者一般不用器械扩张或行手术治疗; (3)易激食管性胸痛的治疗:可进行心理暗示治疗消除患者的精神紧张,同时,可给予镇静或安眠类药物如地西泮(安定)、曲唑酮(氯哌三唑酮)和多塞平(多虑平)等治疗; 食管源性胸痛患者,经缓解症状和病因学治疗后,大多数预后良好。但个别由严重原发病引起胸痛的患者预后较差。 | |
|
阅读全文
版权所有:8455线路检测中心 京ICP备11039022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