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党群园地 >>我敬我业

结直肠肛门外科救治一例巨大腹膜后肿瘤患者

——《生命的故事》征文

发表日期:2012-07-02 来源:结直肠肿瘤外科 作者:吴顺香 本页责编:李春慧,原驰
人阅读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生命的故事》征文活动是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通过讲故事,从医学人文的视角,构建一个关于健康、疾病、死亡医学场景,促进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和思考,在感动和被感动中,引发医患双方的反思和内省,增强医患双方的共情力,促进医患双方的心灵沟通,创建医患双方的和谐关系。

手术室里进行的是一台期盼了10年的手术,伴随着监护仪发出的平稳的滴滴声,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经过近10个小时的不懈努力,这个占患者体重将近1/4,重达28.8斤的巨大肿瘤,终于被完全切除了。

92年春天,家住北京的付惠德老先生发现腹部出现了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物,不疼不痒,不影响吃饭,也不影响大小便,所以也没往心里去。在老伴的多次催促下,老人家才很不情愿地去了医院。经过医生检查,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老人家的腹部肿瘤切除手术如期进行了。但是,当主刀医生小心翼翼打开腹腔之后,却一下子惊呆了:直径大约10多厘米的肿瘤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紧紧地粘连在一起,根本无法分离。如果强行分离肿瘤,那么一旦大血管破,患者将由于大出血休克死亡在手术台上。两位教授在手术台上进行了反复分析后,决定只取病理活检后放弃了切除肿瘤。付惠德的老伴得知肿瘤没能切除之后,两行热泪悄然落下。

出院后,老人自觉腹部疼痛,时轻时重。这是肿瘤慢慢地在增长,但因为不影响吃喝,所以老人全家也就慢慢淡忘了这件事情,放弃了再次手术的念头。

4年后,老人腹部的肿瘤又长大了很多,像个椰子那么大,突出于腹部,肚子里感觉胀胀的。疼痛也越来越重。全家几经犹豫,终于鼓足勇气决定再去一家著名的军队医院试一试。医院的外科教授,组织全科查房大讨论,鉴于肿瘤巨大,且位置特殊,手术前准备了好几千毫升血,以备急用。那次的手术进行了十几个小时,肿瘤才分离出2/3,但是患者的出血量已经达到了8000毫升。由于术中患者出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这次的手术不但仍然没有切除肿瘤,术后付惠德还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巨大的创伤导致了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还上了呼吸机辅助呼吸。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抢救和漫长的恢复,老人最后总算是活着出了院。

这以后,肿瘤伴随着付惠德老人依旧在慢慢地生长,疼痛也是越来越严重。最后不得不口服吗啡止痛。家人想:既然不能手术了就吃中药吧,不管是大医院还是偏方,想尽一起办法也没能控制肿瘤的发展。

直到2000年,患者仍在四处求医,由于肿瘤体积太大,所处位置特殊,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包绕多条重要血管,所有的医院见到他都不敢接收,几家大医院的专家都给病人判了“死刑”。还有些医院给老人进行了射频消融、氩氦刀治疗、冷冻治疗,但依旧是无法控制肿瘤的增长。

2009年底付惠德腹部的肿物已经长得像篮球大小,疼痛也愈发剧烈,老人只能被迫卧位,整夜难以入睡,同时,由于肿瘤巨大,严重的影响了他的呼吸和行动。患者和家属再一次被推倒无路可走的境地,家人四处打听能治疗此病的医院和大夫,终于打听到了我们这里。

带着病人的病情资料,付惠德的老伴儿一大早就来到我院结直肠肛门外科病房,罗成华主任在早交班结束后热情接待了她,在认真查看了患者以前拍的CT片和其他检查结果后,罗主任对付惠德老伴儿说:肿瘤巨大,与周围血管脏器关系密切,手术难度大,但是可以切,来住院吧!罗主任的这几句话给付惠德老伴儿心里带来了最后一丝希望。

2010年2月21日,付惠德住进了我院结直肠肛门外科的病房。

手术前罗成华主任和结直肠肛门外科的全体医生经过缜密的分析,联合院内麻醉科呼吸科、血液科、输血科、药房等多科室共同讨论,研究出了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案。

终于,在做好万全准备之后,付惠德再次躺在手术台上,也就出现了本文最开始的一幕。由于术前的反复研究、讨论,并制定了详尽的手术计划,所以术中出现了数次险情均化险为夷,这次的手术受到了广大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全程采访,并予以报道,在国内同行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我院赢得了荣誉。

出院后的付惠德老人,摆脱了病魔的困扰,终于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了。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他和老伴儿还会到医院看望当时为他操劳的医生护士们。衷心感谢我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以罗成华主任为首的医生护士们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其他作者:魏雯鹏;荐稿:刘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