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肾上腺疾病定位诊断的方法

发表日期:2009-07-07 来源:泌尿外科 作者:夏溟 本页责编:原驰
人阅读

 

肾上腺疾病的定位诊断目的是明确引起肾上腺功能和结构异常的病变部位是在肾上腺内还是在肾上腺外、是肾上腺一侧或双侧、是肾上腺皮质或髓质疾病。通常进行肾上腺疾病的定位诊断方法可简述如下:

1. 临床表现

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初步推测患者是肾上腺皮质疾病还是髓质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和嗜铬细胞瘤较易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区分。如怀疑为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常在排尿时突然出现高血压,提示肿瘤病变的部位在膀胱,说明该患者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

 
  2. 实验室检查

这不仅对肾上腺疾病的定性和定因诊断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肾上腺疾病的定位诊断亦有很大帮助。临床上通过测定患者血浆ACTHN-POMC水平、皮质醇、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血尿儿茶酚胺、性激素水平以及各种内分泌功能试验等,多数可判断肾上腺疾病的病变部位。

3. 肾上腺同位素扫描

v 131I-6-β-甲基碘非固醇肾上腺扫描:此法可鉴别皮质腺瘤和增生、腺瘤可显像、增生否。皮质腺癌不显像,双侧结节样增生亦可显像。

v 131I-MIBG同位素扫描:对肾上腺内外或多发灶、转移灶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位有重要价值,有时配合影象学检查更有意义。

v 111Indium-Octreotide111In-ORT)扫描:ORT具有特异性嗜铬细胞亲和力。111In-ORT扫描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B超、CTMRI,与131I-MIBG对比,一般认为131I-MIBG对骨转移灶较敏感,而111In-ORT对软组织如肺、、淋巴结等处的转移灶较敏感。两种方法各取所长,相互补充。

4. 影像学定位诊断

影像学检查对肾上腺疾病的定位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它对某些肾上腺疾病还具有定性价值,同时对指导手术治疗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说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对肾上腺疾病的外科治疗产生革命性影响。

v B超检查:无创性、价廉、方便,大于1cm的肾上腺瘤,诊断率为85-90%,故首先。近来发现对左侧肾上腺,内镜下超声波检查比经腹壁超声波更准确,但它经常无法显示右侧肾上腺30。因此,这一检查因为技术问题而难以作为常规筛查。缺点受检查者技术经验因素影响较大。小病灶易漏诊,临床大夫不易直观其病变部位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判断病灶来源。彩超可了解肿瘤的血供是否丰富,对鉴别肾上腺肿瘤的良恶性以及与大血管的关系有帮助。

v CT检查:CT是肾上腺检查最有效的手段。肾周脂肪使得肾上腺可以清晰显像,常规情况下可以发现直径仅10mm肿瘤,敏感性可达100%。检查肾上腺时以层厚5mm连续扫描,若结果不确定可以缩短层厚以便明确。大多数确诊或怀疑有肾上腺病变的患者都应选用CT进行影像学检查。几乎对于所有的病人,CT都可以显示肾上腺,一般包括大小,位置、外观,还可以显示局部或血管侵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如果发现了肾上腺病变,一定要仔细检查对侧肾上腺,明确病变是双侧还是单侧。证实肾上腺肿物的存在不需要静脉增强,但要明确包括腔静脉在内的血管侵犯情况就需要增强。

CT检查的分辨率明显高于B超,大于0.5cm以上的肾上腺肿瘤,其诊断率约90-97%。能准确鉴别肿块的囊实性、大小、密度、边缘界线以及与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肾上腺腺瘤通常表现为较小的、边界清晰、均质的圆形肿物,用增强剂后轻度增强。钙化、出血和坏死都不常见。因为细胞质中脂质含量高,腺瘤的密度在0-30HU不等。研究结果表明,把密度低于18HU且不强化的肿瘤诊为腺瘤,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85%,而如果使用较保守的标准,以10为临界值,则特异性为96-100%,敏感性为68-79%。注射强化剂后15分钟再行延迟扫描,低于37HU的病灶为腺瘤,但是必须要确定病灶是均一的,没有周边强化31。肾上腺皮质癌CT表现为较大肿物,30%可有中心区域的衰减降低,这是由于肿瘤坏死和钙化形成的。如果出现局部淋巴结受累的证据和脏或其他相邻结构如肾脏、下腔静脉的直接侵犯,就可提示恶性进展。肾上腺转移癌是大小不一的固体团块,中心可有坏死或出血区域,可能在双侧发生。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直径一般为5cm左右,血供丰富,细胞内水较多。CT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物,常有中心坏死,注射静脉强化剂后显著增强。胰高血糖素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不可用作抗蠕动药物,甚至有些病人如果没有使用α肾上腺素能阻断剂,仅仅注射离子增强剂就可能诱发危象。对肾上腺囊肿和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具有定性作用。一般良性醛固酮瘤1厘米左右、皮质醇症的腺瘤约2-3厘米、大于5厘米的肾上腺肿瘤常常考虑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癌、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在CT检查可发现钙化灶。CT检查结果对指导手术有较大帮助。

v MRI检查:用某些脉冲序列的MRI检查肾上腺肿物,不仅可以显示解剖结构,还可以显示组织特征和邻近结构的侵犯,更可以了解肾上腺肿瘤与大血管的关系。化学位移MRI现已成为诊断肾上腺腺瘤的常用手段,准确性可达96-10031。体外试验发现典型的良性肾上腺腺瘤中脂质成分约为16%,因此在同向梯度回波成像与相应的反向梯度回波成像中的信号强度就会显出明显的差异。肾上腺转移瘤在T2像上的信号通常比良性病变稍高,但两者信号强度范围仍有一定重叠。但是,某些特殊来源的转移癌也含脂肪,就会产生假阴性表现,例如细胞癌、肾细胞癌、脂肪肉瘤,肾上腺皮质癌也有这种可能但很罕见。另一方面,一些功能性腺瘤(醛固酮瘤)可能含有脂质不够多而导致信号缺失。肾上腺皮质癌的MRI资料有限,它在T1T2序列中都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因为这种肿瘤经常会有出血和坏死。增强检查经常显示周围结节增强和中央低灌注。MRI对疑为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尤为重要,嗜铬细胞瘤倾向于在T1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像上则为特征性的高信号。T2像上肿瘤信号通常不均匀,因为肿瘤内含有囊性区、坏死和纤维化。

MRI检查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并非优于CT检查,一般对皮质醇增多症患者,MRI检查对垂体微腺瘤的发现率可达90%以上。多数情况下不作为肾上腺疾病的常规检查。有报道通过MRIT2加权相病灶的信号强度来区分肾上腺肿瘤的良恶性,认为功能性或非功能性肾上腺皮质腺瘤T2加权相肿瘤的信号强度比脏弱,原发性或转移性肾上腺皮质癌的信号强度与脏相对或稍强,其比值大于2,提示恶性肿瘤可能性大。如在肾上腺肿瘤较大、边界不清、与周围脏器关系密切,尤其与大血管紧密相关情况下,进行MRI检查更能发挥其优势,可清楚显示肿瘤与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的解剖关系,并能从其冠状面了解肿瘤肾之间的关系。这对指导外科手术治疗有较大作用。

5. 肾上腺闪烁扫描术

肾上腺闪烁扫描术因为缺乏有经验的核医学中心而难以广泛开展。肾上腺皮质闪烁扫描术不仅能提供解剖位置的信息,还可以根据有功能的肾上腺皮质摄取和浓聚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来提示肾上腺的功能特征,这类同位素为碘固醇标记的类似物(131I-β-碘甲基-19-norcholesterol[NP-59]75Se-6-β-硒甲基固醇)。高分泌性肿瘤(例如分别分泌皮质醇、醛固酮、雄激素的肿瘤)和非高分泌性腺瘤对放射性固醇都有摄取,而原发或继发肾上腺肿瘤则表现为“冷结节”。偶发瘤会因为其特性和功能状态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放射性固醇摄取形式。肾上腺髓质闪烁扫描术使用放射性碘(标记)的胍乙腚类似物。因为活跃的Ⅰ型高亲和力转运机制的作用,131I-MIBG和123I-MIBG会特异性的浓聚在交感髓质系统中。123I-MIBG闪烁扫描法可以通过肾上腺局部摄取增高定位嗜铬细胞瘤,敏感性达86%,特异性为99%。直径小于1.5至2cm的肿物和有大部分坏死和/或出血的大型肿瘤可能对MIGB摄取不完全,无法显示。此外使用影响摄取的药物也会产生假阴性结。

6. 正电子发射摄影技术(PET

PET肿瘤学中一项很有希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可以测定体内的生化和/或生理进程,而且是无创检查。一项研究对癌症病人的性质不清的肾上腺肿瘤进行鉴别,2-[ 18F]-fluroro-2-deoxy-D-glucose PET 可以准确分辨肾上腺良性病变与转移瘤,前者表现为不摄取,后者为高摄取,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达到了10032PET有一项独特的优点是所用的静脉输注的放射性药物都与内源成分非常相似。最近试用肾上腺类固醇生成的特异性抑制剂,如依托咪酯和美托咪酯来研制适宜的PET示踪剂。这种分子似乎很适合用作体内示踪剂来特异地显示正常的肾上腺皮质,用于肾上腺皮质肿瘤的鉴定。

7. 血管造影术

过去动脉血管造影和静脉血管造影经常用于大型肾上腺肿瘤术前的评估。但现在由于螺旋CTMRI的敏感性很高,这一侵入性检查已经很少用了。唯一的例外是较小的醛固酮瘤,这类患者需要经静脉取样来定位。这一检查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介入检查的放射科专家来操作,因为右肾上腺静脉插管有时比较困难。

8. 细针抽吸活检(FNAB

评估肾上腺病变可以利用CT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肾上腺FNAB不能区分肾上腺皮质癌与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肿瘤FNAB是有创检查,手术并发症发病率很高。8-13%的病例出现并发症,如气胸、败血症及出血。Favia等人虽有研究表明对所有偶发瘤,FNAB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都可达100%,但大多数观点仍认为应该仅限于考虑转移癌时才使用(敏感性在80-100%之间)。另外,隐性肾上腺病变在没有进行生化检查排除嗜铬细胞瘤之前,不应进行FNAB检查。

9. X线检查 KUBIVU

KUBIVU检查常常可发现肾上腺区钙化灶、肾脏位置下移,由此可帮助发现某些肾上腺疾病,同时亦可了解肾上腺疾病对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程度。

(本页责编:王占荣,MMS)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