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English
路径导航: 首页 >>党群园地 >>读书感悟

我所经历的新中国卫生保健事业

——《心念党 诉感恩》系列

发表日期:2012-11-07 来源:离退休办公室 作者:杨景水 本页责编:高璐,原驰
人阅读

全国解放后,我奉命调入北京,1959年,因健康欠佳,由人民解放军转业到铁路总医院,起初做儿科门诊工作。那时,麻疹、猩红热、痢疾(甚至中毒性痢疾)、肠炎、乙、百日咳、流脑、水痘等儿科传染病呈多发趋势,我在门诊屡屡为救治这些患儿而加班加点。据内科同志说,成人的传染病患者也很多。院领导遵照党和毛主席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组建有预防保健科,开展“以医院为中心扩大预防”工作,以求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提高出勤率,保障铁路运输,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院领导大概看中我在部队当过卫生所长,有卫生防病工作的经历吧,让我担任预防保健科负责人,负责5个卫生所和16个保健站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对病房及两个门诊部的院内感染管理负责监管。我不辱使命,认真学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努力钻研业务,除定期制定工作计划、总结分析工作完成情况,绝大部分时间都辗转奔波于各卫生所、保健站及院内各科室之间。为提高基层医疗预防质量,利用周三下午组织所站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请相关科室的专家及卫生防疫站的科主任讲课。

为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在强化已有传染病报告制度的同时,还特建了本院内的疫情转报制度,即保健科收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除登记存档、将原卡上报铁路卫生防疫站外,还及时转报给相关卫生所、保健站。所站接到转报后,24小时内免费上门访视,指导隔离消毒,监督病人彻底治疗。集体单位肠道传染病多发时,对食堂环境进行微生物监测。为使对疫点的处理规范化,我亲手制订了《传染病访视管理常规》。由于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了访视管理常规,由于有“全院一盘棋”的得力保障,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后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儿童相继开展了麻疹疫苗、白百破疫苗、卡介苗的免费的计划免疫工作。由于同志们有效的宣传教育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接种率接近百分之百。因此,曾肆虐于世的麻疹、白喉、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在管区内达到了绝迹的满意效果。传染性炎(乙)、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也大幅下降。

各厂段站保健站、机关保健站还开展了对影响出勤率较为突出的高血压病进行了追踪治疗,给每位患者建有高血压病防治卡片,定期深入车间、班组、办公室,为病人送医送药。这不仅提高了出勤率,降低了并发症,延长了高血压病人的寿命,更为重要的是,使广大职工感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温暖,感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复兴门卫生所是辖区内以家属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卫生所,除全面工作外还开展了家庭病床,医生免费上门、药费职工全免、直系家属半费,遇有孤寡老人患者,还组织医护人员帮助搞卫生,曾获《人民日报》通讯员撰文表彰。

1974年11月,医院党委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相继组建了为期一年的西线(丰沙线)防治队和东线(东郊站至密云站)防治队。我任西线队长,门诊部主任张彤作指导员,外科主任杨文光作副队长,带领内外妇儿主治级的骨干医师进驻辖区内的门头沟卫生所,与卫生所原有医护人员一起,深入沿线各站防病治病,把党的温暖送到铁路职工和家属们的心坎上,有力地保证了铁路运输,同时还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在送医送药的过程中,医务人员的精神世界也获得了锤炼,陶冶了情操,发现自己所从事的不仅仅是一项业务工作,还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为人民服务的、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政治任务。主治医师张金栋(后晋升为主任医师)“火线”入党。完成任务后,张彤、杨文光都先后提升为副院长,我继续担任预防保健科主任——这一让我几乎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我所热爱的职业。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回顾往事,深深感到新中国的卫生保健事业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才有可能做到。

(荐稿:曾丽华)

阅读全文